10月12日,对于日前颇受关注的审计署曝光的广西马山县扶贫问题,国务院扶贫办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回应表示,“只要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绝不会放过”,并透露马山县政府已于9月初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核实,其中超过贫困标准的3048人已全部暂停享受扶贫政策。(2015年10月13日新京报)
扶贫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然而广西马山县却找来几千富裕者充当扶贫对象,将国家公帑当做可以随意派发的糖果,扶贫对象竟然是“富人”,这一审计结果让舆论哗然。扶贫资金是国家支持、扶持贫困百姓的钱,是最困难老百姓的救命钱,也是他们走向更好生活的“种子钱”,广西马山将扶贫资金用于救济三千多“富人”,某种意义上这也意味着,有同样多的穷人可能失去了被救济的机会。这种行为明显侵害了当地百姓,特别是最困难百姓的切身利益。
针对这些现象,党中央做出了积极的姿态,要求纪检机关和司法等部门联手介入调查,尽快追责和惩处,消除此中问题造成的恶劣影响。不难想象,用不了多久,在这些扶贫造假的地方,必然会有一批重要的领导干部被追责落马,彰显党中央对不作为、乱作为的“零容忍”态度。向公众表明党中央为了扶贫,敢于冲突重重障碍的决心,甚至敢向“自己人”下手,以换得人民的幸福生活。
人民心里有杆称,广西马山县扶贫造假绝不只是孤例,这仅是已经曝光的冰山一角。从原理上分析,扶贫造假与低保造假非常类似,由于人情往来、利益诱惑,以及工作疏忽等多种原因,造成一些工作人员审核把关不严,故意瞒报、漏报贫困人员,而将关系户、利益相关者“被贫困”,以得到国家的扶贫资金与扶贫优惠政策。对这些人理应发现一起严惩一起。
对“扶贫造假”不应止于“追责”,还应主动出击,从扶贫工作的设置方面下功夫,分散审核权力,落实倒查机制,公开举报渠道,及时披露贫困人员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在扶贫攻坚的征途上,多一份责任感,少一寸纰漏心,多一丝严肃,少一缕草率,勿忘入党之誓,勿失干部之责,勿丧公仆之心,避免扶贫造假悲剧再次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