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之盛,始于湘军。 所谓湖湘之盛,说的是湖南人造就了一百多年生香活色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所谓始于湘军,说的就是湘军崛起于晚清,却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天下家国的担当与抱负。 双峰书画之盛,始于憨山。 所谓双峰书画之盛,说的就是湘中偏僻县双峰的书画艺术收藏创作热潮持续高潮,不仅远远走在同类区域前列,即使是较发达的城市亦不可及。所谓始于憨山说的是这一切都是已故双峰画家王憨山及其艺术效应带来的。 消费刺激生产,双峰的书画热潮使小小的县城涌现出不少书画艺术创作者,山水画家朱卫平就是其中之一。一个经济并不那么发达的县级城市,能够养活几个以书画为业的人,这既是书画家的艺术水平获得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也是县城良好文化艺术环境的结果。朱卫平不仅是生活居住在双峰,而且是双峰县城屈指可数的职业画家之一,他的生活他的山水画创作,都可以视为书画双峰现象的一个案例。 朱卫平是双峰永丰镇人,自幼喜好涂抹。1996年巧遇双峰籍山水画家黄定初,遂专心于山水。在老师指导下,边临摹边写生,逐渐步入山水正道。2004年至2005年期间他又南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山水,受业于刘书民教授等人,画艺日益提高。 在清初四王四僧金陵八家之龚贤后,中国传统山水画以显颓势近二百年,直到民国以降,由于西画传入的影响与刺激,中国山水画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再创辉煌,大字林立。也正是近现代山水画的极度辉煌,使当代山水画家心存敬畏。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回归大背景下,山水画创作渐形成了严守古典的主旋律,强调笔墨语言的正宗大道。黄宾虹先生于是成为众多山水画家临研习仿的新古典新传统。如果我们称之为“黄派山水”,可谓人多势众,兵强马壮。 朱卫平也是“黄派山水”队伍中一员。“无笔墨不足以论国画”是黄宾虹先生的名言,既是他艺术思想观念的核心,也是他艺术创作实践的核心。经过数十年的深思与实践,黄宾虹形成一整套足以示范后人的“笔墨技法”。所谓“黄派山水”,首先是掌握这一套黄氏笔墨技法。其要旨是以书法用笔的“写”代替传统山水的皴擦,在此基础上再施以积墨法。十几年的山水画创作,朱卫平始终以这种“黄氏笔墨法”为自己艺术创作实践的基本准则,进而奠定了自己山水画扎实的笔墨基础。 在黄宾虹的艺术美学思想里,崇尚的是“生”和“野”。篆书中他以甲骨文为高,而以规矩平正的秦篆为次。正是这一指导思想使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同样呈现出“生”和“野”的特征。粗头乱服,恣意肆为,常常笔墨不分,浑厚苍茫一片。正是这样的艺术特征,使黄宾虹生前少有知音。黄门最得意的弟子李可染在研习老师的笔墨时也放弃了“生”和“野”。当代以龙瑞为代表的黄派山水画家中,绝大多数人也自觉地摒弃了"生"和"野"。或许是天性使然,朱卫平在临习黄宾虹的笔墨时,竟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黄氏笔墨的“野”趣“生”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血色棋盘岭》可为代表。 来源梅仑艺术网:http://www.artmeil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