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官方调查结论和现场视频的公布,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在舆论场上掀起的波澜逐渐平息。但围绕类似事件的舆论发酵值得人们深思,尤其是颇受追捧的所谓“舆论倒逼真相”,到底有多少合理性? “舆论倒逼”是指在公众中形成与官方预期相反的舆论,迫使官方对其中所涉问题作出回应和处理。最近几年,与此现象有关的各种事件频繁出现,这与自媒体时代密切相关,更与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恰当有关。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意、民声、民心,因而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 无论是群体性事件还是公民个案,舆论追诉的都是其背后的政府职能部门。在最初的一些舆论事件中,由于部分官员媒介素养不高,一些地方政府经验不足,在处置事态时大局观不强、手段僵硬,因此激怒民众、引燃舆论之火。在此背景下,“倒逼真相”一时间成为潮流,并获得了一定合理性。 但真理多走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舆论倒逼”也是如此。在众声喧哗中,最先淹没的可能恰恰是真相。“倒逼真相”越走越远,甚至变得不择手段,比如“南京官员夫妇打瘫护士”事件中的标签化手法、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的“人肉搜索”、四川绵阳“走廊医生”事件中的裁剪事实、南京奥迪女司机“追撞”事件中与军队的硬性勾连,等等。为了寻求所谓真相,少数“网络大V”、舆论领袖、“死磕派律师”,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煽动情绪、制造对立,无限放大对腐败和黑幕的想像,矛头直指政府部门。倒逼真相,变成了一种“暴力倒逼机制”。在尝到一点甜头之后,很多人越来越追捧这种做法,甚至不惜剑走偏锋。“围观改变中国”成为口号,以将小事闹大、大事闹炸的气势,将舆论场搅成一汪浑水,“谎言倒逼真相”“谣言倒逼真相”“影射倒逼真相”层出不穷。许多事件舆情反转之后,当事人只能自舔伤口,无人同情。 言论是有法律边界的,谁都不应成为舆论的牺牲品。追求正义,不能以牺牲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更不能以搞乱政府为目的。“暴力倒逼机制”的追捧者觉得,舆论越狂躁、越暴力,政府部门的压力越大、犯错机会越多,抓到把柄就越容易,抨击政府也就越有力、越有正义感和成就感。“倒逼真相”渐渐演变成了“暴力迷信”。但问题是,“暴力倒逼机制”很像鸦片,不仅让人产生依赖症,还要付出肌体健康的代价。其结果,只能是让公民丧失公共理性,即便抓到把柄,也无法转化为推动政治道德和法制进步的动力,只会陷入恶性循环不能自拔,所以政府对于公共事件的处理上要公开透明,取信于民,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