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昨日,晚报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全市残疾人总人数为31.2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57%,在所有残疾人中,肢残人士的比例最大,占全市总残疾人的58.67%。每一个残疾人都渴望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电梯旁的平缓斜坡、人行道上的盲道、无障碍电梯……那么,在巴中,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善?残疾人的出行难不难?2日,晚报记者走访了巴城部分公共场所。
天桥缺少无障碍设施
大东社区的李宏武因几年前的一次车祸,双腿截肢,依靠轮椅出行。采访中,李宏武告诉晚报记者,巴城几乎所有的人行天桥都没有无障碍通道,轮椅过不去,用拐杖来回又像爬山般艰难。这些年,他几乎每次出行都要妻子陪伴照看,不然就很不方便。
晚报记者走访了巴人广场周围3座天桥,确如李宏武所说,没有一座天桥修建有缓坡,这让残疾市民“无路可走”。
晚报记者又来到巴人广场附近几家超市和商场,大部分安装的电梯都是扶梯,并没有设置轮椅斜坡,坐轮椅的残疾人根本无法上下楼。位于江北大道的几家宾馆内,都没有安装无障碍电梯。所谓无障碍电梯,就是适合乘轮椅者、视残者或担架床可进入和使用的电梯,无障碍电梯内的按钮应该比普通电梯的按钮低一些,而大多数电梯按钮设置太高,残疾人根本够不着,如果要通过电梯上楼,必须要有人帮助。
盲道出行"步步惊心"
李鸣是视力残障人士,如今在巴州大道一家盲人按摩店工作。2日上午,他无奈地对晚报记者说:“大多数盲道上面要么停着车,要么被商贩占用,形同虚设,每次单独出行都‘步步惊心’。”
晚报记者体验了巴城江北大道、巴州大道、祠堂街等部分路段的盲道,在巴州大道的一段大约200米长的盲道上,脚下屡屡被异物挡住,有井盖,有电瓶车,有摊贩的桌子板凳,这些东西都成为盲人出行路上的障碍。
巴城新增1000余处无障碍规范标识
市残联教就科科长陈伟介绍,近段时间,市残联也积极在巴城增设无障碍规范标识,主要包括江北大道、祠堂街、滨河路等地的盲道以及银行、酒店等进行了坡道改造的地方,累计1108处。据悉,近年来,我市共投入1.3亿元,完成城区盲道改造245公里,乡(镇)、村(社)盲道和坡道建设134.8公里,全市、县(区)城区红绿灯语音提示器实现全覆盖,实现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陈伟呼吁,希望大家都能维护无障碍设施,不要占用盲道,让所有残疾人士都能方便出行。(来源:巴中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