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35|评论: 1

[推荐]成功育儿的十五个原则 (1-----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7 12:44 | |阅读模式

成功育儿的十五个原则 (1--3)


      一个新生命降临到家里,从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作为家长,无论是母亲、父亲还是祖父母,每一天都要跟宝宝打交道,这时候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把孩子看作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用和谐的方式与孩子进行真正的沟通和交流;努力跟孩子做平等的好朋友。掌握一下十五个育儿原则是成为优秀家长的基本功,如果我们做得好,养儿育女就真是一种天伦享受,孩子的生活也会充满阳光。如果家长处理不好,育儿的过程就可能演变成一场艰苦的战斗,而且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
一、宝宝也是人——把孩子看作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融会贯通的育儿思想。每一个家长都希望给宝宝最好的呵护,但是我们常常只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而不顾孩子的感受,好心办错事的例子屡见不鲜。家长成功育儿的法宝首先就是理解科学育儿的基本原则,把孩子看作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
      有一天,康康的妈妈找到我诉说她的苦衷:我的宝宝是个小女孩儿,刚刚四个多月,按说这个时候正是宝宝最亲近妈妈的时候,但是,她见到我就跟有仇似的。每次我喂奶她都又哭又闹,而爷爷喂的时候她却很乖……
      这是一个比较特别而又十分典型的例子。四个月的宝宝为什么会逃避妈妈呢?原来康康的妈妈在她三个月大的时候,考虑到自己不久就要上班而无法继续喂母乳,决定试着改用奶瓶喂奶粉,可是遭到了康康的坚决抵抗,有时妈妈强行将奶嘴塞进去喂几口,康康很快又把奶吐出来,而吃上妈妈的奶就很好。妈妈既着急又心疼,宝宝拒绝吃奶粉,我要是上了班,她还不得饿坏了,于是四处讨教“秘方”。有人说:对待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宝宝放弃吃母乳,实在没有办法你就往乳头上抹辣椒,孩子讨厌妈妈的乳头,就会老老实实地吃奶瓶了,妈妈几经尝试最终导致了前面的结果。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家长都希望给宝宝最好的呵护,但是我们常常只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而不顾孩子的感受,好心办错事的例子屡见不鲜。家长成功育儿的法宝首先就是理解科学育儿的基本原则,把孩子看作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就是成功育儿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拿康康来说,刚刚适应了新的生活,却突然在吃奶这个重要的活动中遇到严重的挫折,她无从理解妈妈将要上班,只知道自己突然吃不到香甜的母乳了,而且最可信赖的妈妈给她带来痛苦(吃到辣椒),于是对妈妈产生了怀疑甚至恐惧,尽管爷爷的照顾可能不如妈妈温柔细致,但至少爷爷这里没有危险和痛苦。康康的表现实际上是在对妈妈提出严重的抗议和批判。
    宝宝不是小大人
      宝宝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呢?应该说从出生就开始了,甚至在出生之前就有了萌芽。但是孩子决不是成人的微缩模型,他们的思想和能力带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刚刚出生的小宝宝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离开了母体的严格保护,他们受到各种各样刺激的干扰,需要寻求家长的帮助以应付生存的挑战。在最初的几个月里,舒适和安全感是最为重要的,宝宝饿了有人喂,冷了有人帮他增减衣服,寂寞了有人抱有人哄,他就会对自己充满自信,也会对周围的世界和家人倍加信任,这样的信心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将发挥积极的影响。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能力进步也是日新月异,到了半岁左右已经比较好地适应了新生活,而且能够自由翻身、坐甚至爬,伸出小手也能够准确地抓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了,他们表达思想的方式已经不再单纯依靠哭泣,而是可以综合运用声音、动作和表情了。这个阶段最需要交流,他们非常喜欢家长的陪伴,喜欢听你讲解他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任何东西,尽管他们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成人的语言,但是宝宝可以运用综合的分析来判断家长的意思,而且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比起成人来显得更加出色。
      到了一岁左右,宝宝的能力有了更加明显的进步,他们可以自己抱着奶瓶喝奶,捧着杯子喝水,吃饭的时候也喜欢亲自动手,平时游戏的时候更是有自己的规则和想法。这个阶段孩子最需要家长的鼓励和认可,他的自我意识正在萌芽,什么事都喜欢学习,尽管他们还不能顺利地独立完成什么工作,但宝宝已经是参与生活活动的一员了,他要享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的乐趣了。
      一岁半到两岁以后,宝宝的自我意识愈发增强,语言能力也会突飞猛进地发展。他们已经能独立做一些事情了,比如用毛巾擦嘴、擦手,帮爸爸拿拖鞋,帮爷爷拿报纸。他们特别喜欢户外运动,也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尽管还不善于同小伙伴一起游戏,但是已经愿意融入到集体当中,宝宝喜欢学习和模仿,喜欢表现自我并得到夸奖,但是他们做事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甚至有成人难以理解的自己的语言,而并不遵循家长设计的规则和是非观念,孩子喜欢家长教他怎么做,而对家长的控制和否定非常反感。
      再往后,家长会感到孩子越来越难约束了,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你让他做什么他不做,你不让做的事他却偏偏要做,因为宝宝要证明给你看:我就是我,不再是妈妈的“跟屁虫”,而且我能行。实际上宝宝也确实能够胜任很多工作了,只是家长常常小看了他们。
    家长必须学会了解和尊重宝宝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融会贯通的育儿思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游戏伙伴。仅仅懂得道理还不够,还要学会育儿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了解宝宝的思想和能力呢?第一,要学会观察。家长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在琐碎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观察和熟悉自己的宝宝,必要时还应该做点笔记,记下孩子生动的表现。第二,要学会等待。遇到宝宝的各种表现,不要急于下结论,而应该静下心来等一等,看看事情会怎样发展,宝宝会怎样反应,把问题真正搞清楚再加以处理。第三,要学会引导和尝试。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他们成长的阶梯,他们确实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帮助,但他们又是能动的,具有相当的思想和能力应付生活的挑战,家长既不能把孩子丢在一边越俎代庖,也不能放弃引导和鼓励的职责。第四,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觉。我们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考察问题,应该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受和反应,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选择。第五,放弃固有观念和权威感。孩子今天的成长是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而且他们的能力每一天都会有新的进步,家长切忌执迷于固有的经验和观念,而且不能盲目地认定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就一定比孩子高明,其实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刚刚出生的婴儿。
        我给康康的妈妈讲了以上的道理,她回去以后先做康康的思想工作,告诉宝宝妈妈很爱她又担心她吃不好,不小心让宝宝受罪了,同时抚摩宝宝,每天下班都跟康康玩半个多小时,让她充分感受妈妈的关爱。一周后康康妈打来电话,说她们母女现在关系可好了。
二、亲子之交——跟孩子做平等的好朋友
    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宝贝也不例外,因为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原本千真万确,但说多了家长在教养宝宝的过程中更多想到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却忘记了我们不仅仅应该是孩子的良师,更应该做孩子的益友。家长需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是孩子最早的朋友,而且要做最好的朋友。
      有一对新手父母找到我,怀里抱着哭闹不停的孩子,“我们带孩子看了很多医生,都说没什么病,可是她除了睡觉一直在哭,怎么哄都不行”。我接过宝宝试着让他停下来,就在她睁开眼睛的一瞬间,我读到了“深重的委屈”,于是我一边轻声说话一边用目光安慰她,三分钟后宝宝停止了哭泣,我们平静地相互对视了将近二十分钟。惊异的妈妈接过孩子,可她重又大哭起来,爸爸妈妈轮番上阵也没有办法,当我再次抱起她,孩子很快安静了下来。
      这一幕不仅给父母以及旁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自己感触颇深,以后每次接触小婴儿我都努力去感受他们的内心,努力体会宝宝的交流态度。
      宝贝的人格
      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宝贝也不例外,因为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
      作为一个人,宝宝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安全,即使是接受照顾孩子也绝不是被动的,他每时每刻都在体味着家长的态度和情绪,而且明察秋毫的本领简直可以用神奇来形容,大人的声音、表情、心跳、呼吸,乃至抱他的姿势和肌肉的紧张程度,都在宝宝搜索分析的范围之中。家长紧张会令宝宝不安,家长不满会让宝宝感到委屈,家长温柔平静地对待宝宝,他就感到满足和轻松。
      孩子的表现对周围产生了影响,反馈回来的信号又会对他产生进一步的作用。比如,宝宝兴奋时咬了咬妈妈的奶头,妈妈皱着眉轻声叫一下然后温柔的“责怪”他淘气,宝宝便知道妈妈疼爱他,但同时会以为妈妈很喜欢这个游戏,今后还会咬你。相反,假如妈妈大叫一声然后恶语相向,宝宝就会感到紧张和惊恐,以后不再主动跟你玩了,或者也可能再一次咬你,但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向妈妈发威。再比如,宝宝特别想看电视,家长总是限制他,孩子会感到失落,以后或是找机会发泄或是把自己保护起来再也不提什么要求了。相反,如果宝宝一闹家长就满足,孩子知道我想干什么都行,以后但凡你不依他就想方设法折磨你。
      随着心智的发展,宝宝不断总结交往的经验,慢慢形成潜移默化的概念。放纵娇惯的宝宝往往惟我独尊,不懂得关爱他人,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受到过度保护和限制的宝宝常常自卑自怜,总把自己当作弱者,依赖他人的帮助和照顾;只有那些在保护、限制和自由发挥之间平衡发展的宝宝,才能真正懂得把握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
      亲子之交要平等
      人的一生不能缺少交往,换句话说,孩子是在交往之中长大成人的,君子之交讲究真诚,亲子之交讲究平等。
      所谓平等,既不能处处顺从宝宝让他高高在上,也不能强行限制和管教把他至于控制之下。高高在上的宝宝因为很少经受挑战和真正的磨练,心理和智力的发展都将趋于落后。在压力中逆来顺受的孩子因为心灵的能量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常常会发生心理障碍,创造性遭受破坏的同时很容易伴发行为问题。
    家长教养宝宝的过程中,每一件具体事物的处理方式都在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发挥作用。
      吃的方面如此,比如家长强迫宝宝吃喝,机械地规定进食时间等等,容易造成厌食以外,还会给宝宝造成心理压力;随便宝宝挑食,边吃边玩边哄,一味地顺着孩子的冲动,常常造成偏食以外,还会娇纵孩子进而产生性格缺陷。
      玩的方面也如此,有些家长为了开发智力过多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尤其是强迫孩子按照规定的方式玩耍,这样短期内似乎满有成绩,但时间稍长就会发现宝宝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开始出现问题,而且可贵的创造性也会遭受损害。反过来,如果家长任凭孩子自由发展,事情做不好游戏玩不好就随便放弃了,不仅有碍智力发展,对于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跟家长游戏时与同小伙伴游戏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在小朋友当中孩子更随意、更主动、也更乐于参与和模仿,这就是平等的力量。家长的技能和活动特点自然跟孩子大相径庭,但重要的是我们与宝宝交往时心理上要保证平等,孩子有他的自主意识,也有相当的能力,跟他游戏万不该当成任务,而应该努力投入其中做个真正的玩伴。
      大一点的宝宝语言能力大大进步,也懂得了很多事物,家长可以跟孩子讲讲成人的观点,也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经常平等地与宝宝交流思想,既能让孩子有所获益,家长自己也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做平等的好朋友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原本千真万确,但说多了家长在教养宝宝的过程中更多想到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却忘记了我们不仅仅应该是孩子的良师,更应该做孩子的益友。家长需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是孩子最早的朋友,而且要做最好的朋友。
      作孩子的朋友,先要了解他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宝宝需要倾听、需要理解、需要陪伴、需要帮助、需要模仿和交流,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努力,就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然后家长要真心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小婴儿同大孩子一样可以做朋友,其实我们也需要宝宝的陪伴,需要宝宝的肯定,需要听听他对我们的感受和意见。
      当我们努力成为了孩子的朋友,又把他看作自己的朋友而不仅仅是宝贝时,亲子之间就真的成为平等的好朋友了。说说不难,要做到家却实在不易,以下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1认真学习了解宝宝的年龄特点
      2细心观察发现宝宝的个性特点
      3时时反省家长与宝宝交往的行为和结果
      4不断协调亲子之间的需求和矛盾
      5游戏时努力跟孩子玩成一片
      6安静时多跟宝宝谈谈心
      婷婷三岁的时候爸爸妈妈送给她一件特别的生日礼物——《成长档案——婷婷的故事》,这是一本育儿日记,是一本装帧精美的画册。里面不仅有婷婷早期发展的记录,精选的照片以及妈妈的笔记,还有一个特别的章节叫做“亲子之交”,描述了孩子和家长思想情感交融的历程:“你是妈妈爸爸的女儿,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心爱的人。在你生命的最初几个月,我们只想着怎样去呵护你照顾你,然而你充满人性的魅力散发出来的惊人力量,不断的告诉爸爸妈妈——婷婷是我们最知心的朋友……
三、跟宝宝和谐交流—心有灵犀
      孩子是在交流中学会生活的,是在交流中成长和发展的。假如缺乏足够的亲子交流,孩子较少从家长那里学到间接经验,心智就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心理上也很可能陷入孤寂和失落的泥潭。交流是重要的,交流的方式也同样重要,它必须是互动的,是家长和宝宝之间情感和思维的沟通。我们不可能总是理解宝宝,就像孩子也不总能理解我们一样,但只要家长建立起亲子交流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交流习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跟宝宝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孩子跟我们是多么的默契。
      传说有一个国王,听说小孩子在哪里长大就自然而然地学会那里的语言。于是他突发奇想:我要看看不跟小婴儿讲话,他们以后究竟说什么语言。国王强行收养了十个小婴儿,让一班保姆每天吃喝伺候,但就是不许跟他们讲一句话。结果没到一个月的时间十个小宝宝全都夭折了。为什么呢?原来不跟宝宝交流不仅他们无法成长和发展,连生存都不可能。
      宝宝是在交流中学会生活的
      有一天,萍萍的妈妈焦急地找到我,“孩子3 个月时做过综合发育测验,专家说是良好水平,可是我们前几天6 个月的测验怎么会连合格都达不到了呢?会不会有什么毛病?”。见到萍萍的时候,我发现她比以前长高了许多,也胖了许多,只是眼神不再象从前那样闪亮和有神了,让妈妈跟她玩儿也见不到丝毫高兴的表现……孩子一定是遭到了冷落。
      经过一番交谈,在萍萍妈妈的眼泪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萍萍百天以后,妈妈就上班了。因为工作的性质加上想为宝宝多挣点钱,她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孩子白天托给奶奶照管,晚上下班到家妈妈给宝宝喂奶擦洗之后,就哄她睡了。筋疲力尽的妈妈没有精神跟宝宝游戏,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因为奶奶每天都说孩子表现很乖,又吃了些什么新鲜食物等等。
      孩子是在交流中学会生活的,是在交流中成长和发展的。一两个月的时候,宝宝喜欢看到妈妈的笑脸,喜欢听妈妈的声音,还特别喜欢妈妈温暖的大手在自己身上温柔地抚摩,这时候他得到的不仅是感官的刺激,更重要的是吸收到了妈妈浓浓的爱意。
      三四个月以后,他们开始主动招呼家长来陪伴,请求你帮他翻身,拉他坐起来,抱他到户外去,宝宝还特别喜欢咿咿呀呀地跟家长对话,也喜欢专注地听大人在谈论什么,这段时期宝宝逐渐体会到了运动的快乐,也增长了交流的能力。再大一些,他们开始尝试独自玩耍,但同时需要家长做观众,成功的时候希望得到夸奖,遇到困难也很愿意请大人做个示范再来模仿,这时候他已经开始主动研究和探索这个世界,也在体会相互鼓励和学习的方法。
      一岁多后宝宝真正能够独自游戏了,一点点学着自己照顾自己,还特别喜欢帮助大人做些事情,也经常会主动提出问题,家长如果能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回答他,不仅会帮助宝宝增长才能,还能教会他学习的方法,发展他学习的欲望,这样一年又一年孩子就慢慢地长成聪明懂事的少年了。
      相反,假如缺乏足够的亲子交流,孩子较少从家长那里学到间接经验,心智就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心理上也很可能陷入孤寂和失落的泥潭。
      交流不是我教你学
      交流是重要的,交流的方式也同样重要。它必须是互动的,是家长和宝宝之间情感和思维的沟通,而不是我教你学。
良好和谐的交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有需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帮助。慈祥的眼神、温柔的抚摩、真心的鼓励可以滋养宝宝稚嫩的心田,循循的引导、具体的示范、耐心的讲解和恰如其分的帮助可以让宝宝逐渐学会生活的技能和本领;
      第二,孩子的感受和思想我们愿意体会和倾听。他是不是快乐,遇到了什么困难,家长要设身处地地去体味,他的探索、努力以及闪现的智慧火花需要家长用心灵去聆听;
      第三,我们的技能和经验要具体形象地给孩子演示。家长要经常象宝宝的同龄伙伴一样参与到他的游戏和生活中去,让他可以放松自然地学到本领;
      第四,我们的照顾应该注意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既不能越俎代庖过度保护,完全忽视孩子的能力,又不能敷衍马虎疏于呵护,任凭孩子蒙受身心挫折。宝宝努力跳一跳就能做到的事情,应该放手让他尝试,宝宝根本无法独自完成的必要活动,家长必须及时助力;
      第五,我们进行限制和命令时一定要让孩子理解。不同大小的宝宝认识世界的水平不同,但都有独特的理解方式,尽管他们无法完全理解所谓社会行为规范,但只要他感到合理而且能够适应,就会欣然接受限制,服从命令听指挥。
      从心灵沟通到心有灵犀
      亲子之间良好的交流沟通需要家长倾注爱心、细心和耐心,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下面的问题:宝宝的小脑袋在想什么呢?他这样的表现是想告诉我什么呢?我们对他的要求合理吗?我们的帮助会不会太少或者太多?我们对宝宝的爱有没有让他感受到呢?
      其实只要用心,跟孩子交流并不难,难的是一贯坚持。我们不可能总是理解宝宝,就像孩子也不总能理解我们一样,但只要家长建立起亲子交流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交流习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跟宝宝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孩子跟我们是多么的默契。
      萍萍的妈妈后来每天都跟她玩儿一个小时,利用洗澡的时间玩戏水游戏,利用睡前的时间讲故事,还经常玩儿藏猫猫和抓积木等游戏,每个周末还抽时间带萍萍到户外转转,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她就打电话告诉我:“萍萍现在见到我总是笑容满面,跟孩子玩儿已经是我最好的放松运动。我们娘儿俩现在是心有灵犀,下次测验宝宝一定能达到优良水平!”。
(未完待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08:21 |
哎……这个论坛人气????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