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911|评论: 0

从千佛到千福的裂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6 09:39 | |阅读模式

 

工农镇千佛村贺家老院子新貌  记者   张玉洁   摄

本网记者   任小昌

   【编前语】 农房重建完成后,产业重建是关键。因地制宜搞好产业重建,让家家有长效的增收致富门路,这关系到农村受灾群众尽快能够鼓起钱袋子、还清住房欠账、改变落后面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当前市委、市政府对农房重建完成户提出的新要求。而利州区工农镇千佛村的重建模式或许能给人一些启示。
    昔日的千佛村是个典型的城郊“灯下黑区域”,户户守着“千佛崖”景区的大好发展机遇、站着较好的区位发展优势,却始终苦熬着穷日子。但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这个村却发生了裂变,他们抢抓国家倾力支援重建和澳门特区爱心援建的机遇,既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起安全、经济、实用、漂亮且具有川北特色的农家房,又结合产业发展,突出核桃产业和农家旅游,让受灾群众个个有长效增收的致富好路子,一个灾后恢复重建的新农村正在凸显并发生放大效应,被全市称为“千佛村重建模式”。

    “山高无柴,沟大无水,有女莫嫁贺家坡,一年四季莫水喝;有儿莫生千佛村,出门都是乱石坡”,这是利州区工农镇千佛村的昔日。

    昨日,当记者走进该村时,却是满眼美景:一条宽敞整洁的水泥公路蜿蜒而上,一排排绿树郁郁葱葱,依山而建的新民居错落有致,万亩核桃产业园欣欣向荣,十里核桃文化长廊弥漫着浓浓的清香……

    千佛村距市城区以北5公里,嘉陵江及国道108线穿境而过,因“千佛崖”座落境内而得名,昔日村民守着“千佛爷”受穷熬,今日结合灾后重建千般幸福建新农村。

    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澳门援建,突出新农村建设,破除思想落后的“禁锢”,挖掉干群间的“隔心墙”,激发出“家家重建新居、户户美化环境、个个争先恐后”的活力

    沿着8米宽的通村水泥大道,走进美丽的千佛村七组(贺家坡),只见家家大白墙小青瓦文化墙弓字脊,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走进主人贺继清三间两楼一底新居:门上贴有“十星级文明户”,用上电热水器、液化气、电饭煲,院坝紧连农村文化广场。他乐呵呵地说,全靠灾后恢复重建、澳门援建、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地震前住土木房子,条件差,被摇垮了。在重建中,需要占用自家部分土地就不干,约几户人同干部对着干。他们耐心做工作,让我们明白了“新村建设是为我们造福”的道理。我们不仅同意拆除旧房,还主动将门前的土地让出来搞文化广场。还在盘算建农家乐,多挣钱早日致富奔小康。

   “千佛是个穷村烂村,重建不出新村!”这是开始重建时很多人的观点。工农是连片贫困镇,10个村就有6个贫困村,其中千佛村较为贫困,特困重建户占到全区总数的4.2%。面对如此困境,曾经一段时间,干群相互指责埋怨,关系十分紧张。

    “这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发展太慢,让干部提不起干劲,群众看不到希望。”工农镇党委书记李绍兵一语道出症结,“面对困境,如何结合灾后重建,破除思想落后的‘禁锢’,挖掉干群间的‘隔心墙’,大家齐心打造新村,建好新居?”

    带着这一课题,镇村干部走村入户,不怕吃闭门羹,不怕听怨声,收到群众建议56条。并邀请产业专家实地考察,为新村建设支招。

    观念是金,一变天地宽。在镇、村、组层层广开言路的基础上,对症下猛药,通过村民大会、村组会、联户会、村民外出考察等多种方式洗脑,破除思想落后的“禁锢”,消除干群间的“隔心墙”,使干群思想大融合,力量大整合,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澳门援建、新农村建设,家家重建新居,户户美化环境,个个你追我赶。

    先安居再乐业。去年底短短的3个月,新居建设如雨后春笋,破茧成蝶。目前全村加固户全面完成、重建完成 192 户。在区、镇政府和澳门的援建下,8户特困重建户没花一分钱住上“别墅”式新居,基本生活有了保障:70多岁的特困户赵映芳老泪纵横连声感谢;乔迁新居,78岁村民杨桂珍怀揣着连夜赶做的油馍,送到干部手中……

    产业是支撑,赋予新农村核心内涵,做到与统筹发展、基础设施重建相结合,根治“穷根”,因地制宜闯出一条长效增收致富门路

    沿着干道,顺坡而上,万亩核桃产业园的基因库基地展现在眼前:一望无际的核桃树和苗圃长势喜人,技术人员和务工群众忙着管护;蓄水池、渠系、管网、道路纵横交错、相互配套……

    “光住得舒服还不行,更要让大伙都富裕起来。”镇长孙小平满怀信心地说:“依托本地优势,发展核桃产业和千佛崖景区的旅游配套产业,让全村人由穷变富。”

    要得富先修路。干群“齐心”筑起一条宽8米、长4公里、承载60吨的贺家坡公路建成。因为这条路曾修4年都未成型。该村以路突破口,初步形成了路、电、水、渠、电视、通信网系。

     产业重建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该村根据有种植核桃的习惯,建起2800亩核桃丰产园、200亩采穗圃和20亩核桃种质资源圃(基因库)。预计到2012年,仅此人均增收可达3000元。

   “新村建设,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好了,还能鼓起我们的钱袋子。”谈起变化,67岁贺连宇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年,我家靠核桃收成、儿子儿媳在城里务工收入可能要超过3万元。”

    “几年没回家,我都差点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从新疆回来的村民贺继红激动不已:“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包下了几亩核桃园,搞些林下养殖,再结合千佛崖景区办起地道的农家乐!”

    受灾前,千佛村人均纯收入不超过2000元,找不出一寸通村水泥路。今非昔比“两重天”, 千佛村不是简单的重建,而是高水平提升发展,发生了裂变和辐射效应。据镇长孙小平介绍:以千佛村为载体,全镇在灾后重建中突出住房重建、产业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做到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目前,全镇1333户房屋垮塌或严重受损,已经完成永久性住房重建1030家,其中36户特困户全部搬进新居;初步形成了规范完善的水、路网络;贫困村正在转变为新村;初步形成“一地一园一带二区”产业基地,其中打造万亩核桃基地,使户平种植核桃1亩以上,人均可收入3000元。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