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文化代代相承 甘肃乡友 燕兆林 我父亲是四川蓬安县相如镇人,我生在甘肃康县,长在甘肃康县。1997年春节过后首次回老家之前,只听父亲说过老家在四川蓬安,父亲也几次提到过老家蓬安,但就是从来没有去过,也就没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更谈不上对老家蓬安的了解,它对这个半路出道的我而言仅仅是个符号。直到1997年新春佳节,我陪同父亲首次踏入蓬安老家,去祭拜年事已高因病而逝的二爸,面对绵延的山丘、田地和房屋。看到只有在梦里谋面的四爸、大哥、大姑们一家等亲人时,我眼睛湿润了,内心中涌现出无可名状的悸动,那一刻我会产生对这块曾经养育了我父亲及二爸、四爸、大姑等祖祖辈辈的故土有着无法抑制的感恩和膜拜之情。 那次从老家回到甘肃,有次在和同单位(白杨乡政府)陈女士(四川南充人)谈及家乡,她说的一句话对我感触很深:“不管你的父亲离开故乡多么久,还是你父亲从未回过家乡;也不管你作为父亲的儿子是否生在老家,还是长期生活在异地从未回过老家,但是你的基因和血脉中总有抹不掉的故乡情,家乡情,你的骨子里永远有一颗老家的因子,一旦某日你回到那里,或在异乡遇到家乡人,那种因子就会被激活,你就会情不自禁的心潮澎湃。”这或许就是乡土文化下的乡土情结吧。 逃离乡土与乡土的回归 二十多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山野、穿过城市,步入乡村,到过许许多多的地方。因家庭和工作事务繁多,但很少回过老家蓬安,对蓬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网络和报刊上得来的干巴巴的文字和凝固的图片,觉得它和我很是遥远,更谈不上让我感动和刻骨铭心。老家于我,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认识家乡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后来发现,像我这样挂名的蓬安人,还不在少数。不说那些离开家乡奔波异地他乡创业多年的乡友们,那些在艰苦年代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老人们,还有近十几年为改善家庭生活而选择外出务工的中青年们,即便是很多生活在蓬安县境内的人,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显得就是贫穷、落后。蓬安县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乡土文化之美就像一块始终未发现的“和氏璧”,被人们遗忘和忽视。 自2003年春节携同父母儿子第二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之后,利用春节期间闲暇,当我不断走进家乡的山水村落,走进生活在那里的百姓的生活中,走进古朴的周子古镇、嘉陵江码头、相如古城等,发现乡土文化是鲜活的:一条河,一条江,一座老屋,一条老街,一棵古树,一个老物件、儿时的游戏、过往的先贤,当然还有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们发生的故事……一个个串联起来就是家乡活生生的乡土文化。只是因为城市文化的挤压,无论是在农村生活的孩子,还是那些从小在县城里长大很少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他们对蓬安这片土地越来越陌生,主动或被动逃离故土依然成为一种趋势,这片凝聚着我们血脉和文脉的精神家园亟待重建。因此,关注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就成为蓬安爱故乡人士的一项重要事业。2016年春节期间,当我拜阅了由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编撰的“爱故乡.故乡力量----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暨“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资料汇编书籍时,心中便想把“传承蓬安乡土文化,守望你我精神家园”作为一个游子的心愿,希望重新发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让每个具有根性的蓬安人,特别是蓬安的年青一代能够跟着时代的步伐节奏,走进蓬安的乡土世界,去发现和认识乡土文化,去和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对话,共同感受生命的快乐与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回归和坚守一份自己的精神家园。 《斯文》与深度发现 后来,我通过浏览蓬安门户网站、蓬安论坛和《斯文》杂志,查阅了很多关于蓬安的人文历史资料,了解了诸多学者和专家和外地乡友对家乡的乡土文化挖掘、继承、弘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汗水,越发感受到蓬安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的深厚与丰富,也是在这些年,家乡的网站和杂志受到了在外的游子和乡友们的认可和喜爱,颇有些洛阳纸贵。蓬安有源远流长的相如文化、农耕文化、嘉陵江文化,有根基深厚的传统文化,有蕴藏丰富的地方民间文化,其中许多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无疑,着力发现弘扬这些特色,也就是爱故乡工作的特色亮点。介绍蓬安地理地貌、建置沿革、水文地质、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古树名木等地情外,每次都选择某个历史方面历史沉淀,从内外两方面还原魅力蓬安。以当代人的视觉进行广泛地发现与探索,古香古色的四合院民居、山村古镇、老戏台(楼);千年古刹悟真寺、龙舟号子、民间社火、取水、祭祀活动;纯朴溢香的…..。还有《斯文》杂志引发的地理、人文、历史等钩沉等等,就像在嘉陵江畔捡拾起蓬安民众历史上遗落的珍珠,串起先辈们在漫长农耕社会的奋斗和真实生活历程;让人们回顾历史,体味沧桑,咀嚼甘苦中,珍惜现在,奔向明天,展望未来。《斯文》杂志已经成为熏陶人们、激励人们的精神食粮,成为联系县内外蓬安人共同情系蓬安、呵护蓬安、建设蓬安的平台和桥梁。让蓬安爱故乡人士成为联系县内外蓬安人共同情系蓬安、呵护蓬安、建设蓬安的平台和桥梁。 让乡土文化教育在校园生根 因为《斯文》这本杂志,让我们和家乡的司马相如文化研究院和相如中学有了共建校园乡土文化基地的可能。这所学校坐落在蓬安县城内,是省级示范和文明创建学校,有三千多名学生,让学生们重新发现、认识家乡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才是一件正真值得去做的事情。要学校和研究院共同规划、设计和建设完成“蓬安乡土文化教育基地”。这个首家校园乡土文化教育基地,以蓬安悠久而精粹的乡土文化为切入点,分展馆、活动、服务三大功能区。展馆共设10个展区,从穿越馆开始,从古讲到华夏文明,从相如说道红色革命,图文并茂,异彩纷呈。馆内还设农耕、民俗、烹饪、嘉陵江、漫画、泥塑、楹联、书画、刺绣等展厅,通过不同表现形式逐一展现蓬安乡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活动区设国学堂、博弈苑、翰墨斋、丝竹轩等活动室,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体验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让乡土文化正真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学校发起以“艺术蓬安”为主题的乡土文化寻根活动。学生们自愿组成实践小组,将通过镜头、文字、艺术作品等形式重新发现家乡的乡土文化,领悟其中的魅力。基地建成后,始终坚持免费开放,不仅蓬安县内的学生,甚至周边县区的中小学生。我们相信,未来的几年里,要利用这个乡土文化教育基地,把乡土文化教育事业推广开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