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盐亭字库塔 历史凝固的文化符号)
“ 字库”,是字库塔的简称,这是一种小型的塔形建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缕析出日常生活的基本理念,还铸就了文化理念的物质载体,字库塔就是以塔形建筑形式存在的传统文化理念。字库塔在中国分布比较广,但从集中程度看,以盐亭县居多,目前比较完整地留存有二十多处。
以影会友 寻访乡村人文景观
受国家地理杂志编辑刘乾坤老师的邀请,我去成都观看他与冉玉杰等的“ 大美南充”摄影展。其间,一位在盐亭工作多年的摄影爱好者说起,盐亭有上百个老牌坊。我和刘老师都很感兴趣,刘老师委托我先去盐亭看看。
我对盐亭并不熟,要拍照片,需要熟悉当地文化的人带我去。回到绵阳后,一天傍晚,正在桃花岛拍夜景的我认识了摄影朋友带来的一位盐亭企业家、同为摄影爱好者的袁麒淞。我向他提到去盐亭寻访牌坊的事,对方果然是位对盐亭文化十分知晓的行家。袁麒淞说,盐亭现有三处牌坊,不可能有上百个,并问我,这上百个是不是指“ 字库”?这是我第一次听到“ 字库”这个名词。他说,即使是字库,也不超过二十处。
此后,我去了盐亭,并在袁麒淞的帮助下联系上了盐亭县文物管理所的所长冯青春和工作人员杨晓刚。他们告诉我,盐亭有上百个牌坊的说法一定是误传,文管所登记在册保存完好的只有三处,其中最完整的一处在盐亭县玉龙镇,叫涂氏牌坊。去玉龙镇的沿途风光十分秀丽,不由得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来, “ 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
涂氏牌坊,又名玉龙花牌坊,玉龙节孝牌坊,位于盐亭县玉龙镇新家沟村,矗立于梓江东岸。我们到达时,天已渐晚,辽阔的星空下,夜色也无法遮掩牌坊上精美的雕饰。第二天,我们又寻访了盐亭县城边的麻秧乡檬子村的惜墨如金坊,云溪镇石牌村的五世同堂牌坊。途中还顺便走访了当地几处明清时期的民居, 这些古老的民居都保存得比较完好,此次同行领路的两位文管所人员功不可没。
在柏梓镇青山村的程家大院,规模虽不小,但院落稍显冷清,想起宋代盐亭大诗人文同的诗句: “ 当年读书处,古寺拥群峰。不改岁寒色,可怜门外松。”这些散存于乡村的古民居,还有树立在村口外的牌坊,都代表了某一历史时期一个家族的兴旺和传统文化精神,令人留连难忘。我几乎忘记了此次走访盐亭的主题,还是所长提醒说,牌坊只有三处,是否去看看字库?这才想起,主要是来寻访和拍摄字库塔的。
(千佛村字塔库)
识别字库探访历史文化遗存
一路上,所长为我简单解说了“ 字库”。
盐亭的字库塔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儒道佛相关的寺庙、道观等附近的,如高院寺字库塔等;一类是与风水环境有联系的,如广庭村文风塔,文风塔既是字库塔,实际上又是风水塔;还有一类是建在村镇公共空间的,如家族宗祠周边,或集市周围,往往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一定的标志性和权威性,大部分字库塔属于这一类。
盐亭之行,我拍到的字库塔大概有十来座。从外观看,字库塔虽具有不同风格与造型,但大多采用六角或八角柱体,也有简朴的四柱体。塔身下方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圆或倒 U 形,字纸便从这里投入。塔顶及塔身装饰风格各不相同,一般都有雕梁画栋,特色鲜明;有的则非常古朴,青砖黛瓦,未加修饰。多数字库塔分布在相对空旷的田野上,但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在茂林疏竹之间,字库塔让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庄严起来,古时人们对知识的至高尊重,似乎都凝固在这一方并不高大的塔身里。
在盐亭现存的字库塔中,位于榉溪乡华严村寇家坝的榉溪笔塔名气最大,目前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笔塔又名文峰宝塔,建于清光绪十八年( 1892 年),坐落于船笔山前,与玉楼山隔河相望。笔塔石基砖身,六角形制,为五级密檐式,攒尖顶,葫芦状塔刹,高 11 米。正门下层题有“ 文库”,有“ 火侯文章光万丈,风流人物炳千秋”一联,上层题联“ 敬重斯文”。第一层塔柱刻有福狮,塔面刻有框纹;第二层棱柱刻有飞龙;第三层棱柱为雕栏,均刻有福兽、人物,第四、第五层刻有较大文字,分别为“ 文光射斗”、 “ 龙海马翻”。塔体彩绘精雕,图文并茂,匠心独运,故称为花字库。
另一座印象深刻的是文风塔。文风塔位于盐亭县大兴乡广庭村,初见文风塔,只觉得她非常古拙,塔基特别高,有五层石基,而塔身却只有四层,六面形制,面面之间均饰有石耳,因为塔小而显得十分密集。面上的浮雕却不因面小而马虎,同样做得精巧,远观都十分清晰。如今,文风塔被掩映在树影竹林之中,与农夫、孩子、牛羊相伴。这似乎与古代众多文人追求功名之意有着天壤之别,却与陶渊明“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有着共同的向往。
惜字如金探究字库渊源内涵
“ 为惜残篇归净土,先焚断简赴清流”,探访这一座座年代久远却美誉冠身的字库塔,仿佛窥见当年文人身影。每到一处字库塔,我几乎都能想象出当时字库塔上青烟袅袅,塔边烧字纸者虔诚礼拜的情形。
古人为什么要收集字纸,建筑专门的库塔集中焚烧呢?主要观点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 惜字如金” “ 敬天惜字”等观念,这种观念久而久之酿成并传承为一种习俗。
先人对文字的敬畏,最早源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在纸的发明与大量制造之前,文字的传播极其有限,人们不会轻易抛弃书写文字的丝帛与竹木简。而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抄录纸上的文字依旧十分珍贵。字纸,也非普通大众所能轻易拥有。
宋代是继唐代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活字印刷的发明,商业的繁荣,科举的兴盛,都使得文化发展与普及大大超越前代。也许就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字纸大量产生,但在传统“ 敬字”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字纸依然十分珍惜,不敢随意毁弃。另外,唐宋以来的科举制,也使得整个社会对于文人苦读以求功名表现出特有的敬慕,而废弃的字纸则饱含文人的功夫与艰辛,即使弃之也应抱有尊重之意。于是,焚烧字纸的功能性小型塔式建筑随之应运而生。
执着坚守 传承地方文化根脉
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字库遗存,却唯独盐亭最多,是盐亭人最尊孔吗?从盐亭县安家镇鹅溪村保存着的始建于明朝的文星庙来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孔子的故乡—— — 山东曲阜为何没有如此之多的字库呢?
追根溯源,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元妃嫘祖诞生并归葬于盐亭,这里素有“ 嫘祖故里” “ 丝绸源头”的美誉。嫘祖教民养蚕织丝,教化子民,而黄帝命仓颉造字, “ 是诚肇文明之鼻祖,开万世之端蒙”。盐亭自东晋义熙元年建县,迄今已1600 余年。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孕育出了无数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 盐亭自古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大量字库塔立于盐亭也在情理之中。
三十多年前,盐亭人有句自嘲的话, “ 重工业打石头,轻工业打饼子”,这体现出盐亭人的豁达与自信,也可知石材打造在盐亭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丰富的石材为古人建造字库塔提供了主要建材,而石匠们匠心独运,高超技艺又成就了字库的精美工艺。这种工艺代代相传,至今,盐亭依然有一批巧夺天工的手工匠人活跃在采石场所。
在了解盐亭字库塔存量过程中,我还心存疑虑:从明清走来的字库塔,为何至今仍有十几座留存?
询问字库塔周边居住的村民,才知道字库塔基本上是由当地士绅出钱捐建。所有字库都刻有修建的时间、修建时捐钱人名及所捐钱数量。明清时期,一个村落的居民,一般都是由某一大姓构成,许多大户人家将“ 惜字”写入家规,字库塔周边的村民一般都认为,他们就是当时捐款士绅的后代,因此,也就一代又一代地守护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承载物。
字库塔承载着器物、建筑、艺术、文化等属性,是珍贵的文化遗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的逐渐淡化,人们对字库塔的记忆也几乎消失殆尽。字库塔在乡镇村寨的角落里几乎成为历史记忆的孤独承载者, 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难题。
后记:
拍摄过程中,从与盐亭县文物管理所的所长冯青春的交流中,我能深切感受到基层文物保护的艰难。盐亭县属川北低山向川中丘陵过渡地带,要跑遍各个乡镇,途中所经都是村道,路窄弯多,交通多有不便。此次寻访已属不易,而保护字库,比拍摄之路更长,更远。
来源: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