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罗岭村的“夫妻学校” 3月1日,恩阳区花丛镇扑罗岭村教学点。中午11:40,教师张海如敲响了下课钟声,24名孩子陆续走出教室,在院坝里嬉闹。来不及休息,张海如走进厨房帮妻子周玉华劈柴,准备学生的营养午餐。 张海如今年53岁。他的工作履历仅一句话就能概括:在扑罗岭村小任教34年。高中毕业后,张海如留在村上任教,学校人数最多的时候300多人,那时他教的一个班就有60多人。 扑罗岭村交通闭塞,以前只有一条山路,教材需要老师用背篓背上山,也没有自来水,学校饮用水需要老师亲自去挑。 2004年,镇庙乡中心小学(拆乡并镇前,扑罗岭村受镇庙乡管辖)校长向张海如抛出了橄榄枝,请他到镇上小学教4年级,并为他排好了课表,张海如婉言谢绝了。2005年,张海如再次收到了镇庙中心小学的邀请,并开出了五六年级由他选的条件,他再次谢绝。 “山里的孩子更渴望获得知识,我舍不得离开他们。”采访时,张海如反复说这句话。 随着村上的孩子越来越少,同事也辞了工作在城镇买房再就业,扑罗岭教学点就只剩下张海如一位老师了。为了保障学校工作基本运转,在外打工的妻子周玉华主动回乡,和他一起分担教学工作。 周玉华今年49岁,以前是一名熨烫工。作为代课教师,她每天负责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营养午餐,“现在每年的工资在1万5左右,比起在外打工,代课挣的钱太少了,但我不图别的,就是希望娃娃能健康平安成长。” 教学任务、学生管理、制作学生营养午餐,学校工作几乎投注了夫妻俩的全部心血,“要是我们走了,这个学校就垮了。”张海如说,为了减轻管理难度,他将一二年级合并为一个班,“这两个年级轮流上课,下课就劈柴、抽水、做饭,没有什么休息时间。” 如今,这对大山里的夫妻,在村小已默默耕耘十载。周玉华说,他们一双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女儿也是一名人民教师。现在家里还有一位90多岁的母亲,需要张海如每天中午送饭回去。“老人家行动不方便,但是营养午餐有一项陪餐制度,我们也走不开。”周玉华无奈地说,实施营养餐制度后,夫妻俩一周至少下山两次购买新鲜的蔬菜肉类。 如今,对于张海如夫妻俩而言,让更多的山里孩子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他们坚守故土的动力,“哪怕学校只有一名学生,我们也会坚持下去,站好最后一班岗。”张海如坚定地说。(巴中日报记者:杨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