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315,这是消费者维权打假的节日,现在假打的多,那么,过去有没得喃?当然有,本文标题这个就是,而且很扯很妖冶儿,挨了晃石还不好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低,笔者世居省城街上,读小学还是打过光脚板儿,下雨天最怕进茅房,走路也踢翻过脚趾甲盖。 坊间有”脚下无鞋一身穷” 的说法,你吃” 商品粮”,好歹算个市民,生活再简单,也得有双鞋子吧?在人们心目中,趿半截鞋的是滥龙,穿鸡婆鞋的是老坎儿,草鞋下力砸笨,胶鞋不通气滂臭……经非正式推选,像样子的只有皮鞋了。换句话说,上班族是多数,即便生活清苦,省吃俭用,大礼拜两个星期才耍一天,洗澡换衣服,进城逛马路,脚下有双皮鞋,是那会儿的时尚与追求。 不过,皮鞋贵,车胎底猪皮毛孔多粗的那起,要十几块一双,约合普工月薪的一半;牛皮底牛皮面的本地产甩尖子皮鞋算是奢侈品,走三合土路有响声,” 吃也可不吃也可” ,故意惊动四邻,洋兮咯,这是当时的操法。价格却不菲,每双三十元以上,莫说挣”幺洞么” , 打戳戳的朋不拢,就是”信箱厂矿”的”鸭子工”[二级工] ,”红眼睛兔儿哥”[徒弟娃] , 都喊恼火。 人年轻,钱少又想操咋个办?有需求就有” 商机”,于是,” 灯花儿皮鞋” 来也: 天擦黑,在东大街、盐市口、顺城街这些闹市区的街檐边边,借着昏黄的灯光,有人在地下铺张报纸,摆一两双看起来九成新,黑色或者棕黄,贼亮贼亮的皮鞋,插根谷草圈圈示卖。 你一看,牛面牛底,是倾慕已久的扁平或者尖头儿,不拴鞋带,把脚直接往里头笼的那起” 懒人皮鞋” ,很洋盘 。卖家说是上海货,不合脚或者手头紧,才忍痛割爱……你若心动,问价钱,只有铺子头老样式的一半,还有啥话说,赶紧成交噻。 你默倒买到欺头,回屋仔细观赏,样式倒不错,只是梆梆和底底结合部有点儿糊起糊起地,是鞋油擦多咯吗咋个?用手扣,说不定就会爆线,揸口口,露出洞洞眼眼……你心头凉半截,喊声遭咯,捶心坎儿,半打半个月的汗水钱买了双烂行头…… 那阵,有街上的滥眼儿从收荒匠手头估堆儿买进烂鞋子,把其中略有卖相的拿来改造,他娃不是皮匠,烂的地方不会补也懒得去补,弄些黄泥巴糊起,晾干,打磨光生,然后染色,擦靴油,马屎皮面光,晃眼儿看要得就上市。 关键是必须晚上卖,不然要现相,在比油壶子稍微亮点儿的路灯下摆出来,样子好看,价格又低,卖个快性,还价就丢 ,青工,学徒,从乡坝头进城的土操哥等等,是他们瞄准的对象。 这种利用光线昏暗骗过眼前的歪货,坊间称为” 灯花儿皮鞋” 。 灯花儿皮鞋跨越时代,从解放前卖到解放初期,灾荒年月又重现过。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改善很多,烂鞋子降为垃圾,灯花儿皮鞋也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然而,奸滑之徒的无良行径并没有绝迹,还花样翻新。后来,有人销售过纸皮鞋,有的还把烂筲箕蒙起,做成沙发卖……道德无底线,既恶劣,又搞笑。 眼下,弄虚作假盛行不必多说,问题是查清原因,如何整改。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我们总喜欢把一些丑恶现象推诿于外来影响,外因肯定有,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哒,这些背时东东谬种流传,多半还是自家屋头的土特产。其实,国人清醒白醒,不然的话,咋个会有浪多人花钱淘神费力,冒着乱飞的砖头瓦块,跑到歪果去抢购奶粉药品马桶盖喃? 人们重实证,只要不来虚招,确有进步,相信大家都会变成回头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