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公判农民工大会让阆中火了,阆中成为“看新闻学地名”课程的最新案例。连带火起来的是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网友人肉出不少图片,发现蒋建平在不同场合均有美女或工作人员打伞,于是蒋建平被网友冠以“打伞哥”的名头。
蒋建平不是第一任“打伞哥”。2015年4月漳州PX项目爆炸后,漳州市环保局长于晓岩,就因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身后一白衣女子为其打伞,被送“打伞哥”外号。蒋建平也不会是最后一任“打伞哥”,一定还会有负面新闻发生地的主政者被人肉出打伞照。
法院公判农民工与市委书记被打伞有什么关系?表面上看,两件事确实没关系。在公判大会上为被告农民工宣读判词的是法官,不是市委书记,给市委书记打伞的也应该不是农民工。网友人肉出“打伞哥”更像是发泄情绪。但事情不能只看表面。
在公判农民工事件中,阆中市委书记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还未可轻易论断。新闻刚发生就有人说:“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这决策和法院特别是宣判的法官其实半点关系都没有。想想看,在那么一个小镇广场上,那么多社区、村的老百姓都列队接受’法制教育’,而且还有警察维持出来维持治安,这个基层法院的组织协调能力未免也太强了点。”
陈有西律师也说:“公判大会要公安、武警、保卫、宣传、会场各部门配合,不是法院一家能搞的。都是党委组织进行的,不是法院。”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阆中市委书记,但公判大会“背后有人”是板上钉钉的事。而城区人口只有32万的阆中市上演这样一出“大戏”,市委书记作为一把手若说事先不知情,也违背常理。所以阆中市官方事后所谓“已启动调查问责程序”的表态,并未取得舆论认可,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因为如果是自己调查自己,“调查”只能被理解为公关术语。
公判与打伞确实无关,但人肉搜索这柄网络监督利器从来都是迂回的。这是规律,不是个案,而且屡试不爽。
http://y2.ifengimg.com/a/2016/0322/a1ab07d01e62eb1size84_w580_h370.jpg
一个地方发生触犯众怒的新闻,网友就会迅速而默契地把地方主政官员一查到底,名表名车、豪华办公楼、雷人语录、亲戚子女、与腐败落马官员的关系等等,打伞自然是其中一项。这些被翻出来的资料,大多与最初惹众怒的新闻没有直接关系,但旧账一翻总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歪打正着也是有的。比如“表哥”杨达才因一张在事故现场的“笑脸”照片走红网络,因而被扒出大量戴名表的照片,最后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获刑14年。然而杨达才的“笑脸”是天生的,而不是幸灾乐祸,人们直到看了庭审照片才明白这场“误会”。
网友每每以迂回的人肉搜索对付官员,出于一种朴素的正义观和真相观。朴素的正义观认为,谁让民众不爽,就要让谁不爽。朴素的真相观则认为,一个发生“坏事”的地方一定有“坏官”。
网友对官员发起人肉,并不期望一击中的,毕竟光靠网络搜索很难找到官员真正的软肋。真正的软肋是贪腐,而贪腐不会有太多表面证据。何况官员也在与时俱进,学会了先摘手表再拍照。人肉的真正目的是抓住一点,引起上级调查机构的介入,牵出更深层的问题。人们相信“没有不怕查的官员”,事情的进展通常也会佐证并加固人们的这一认识。
你有肆无忌惮的权力,我有随时可用的人肉利器,这也算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权力制衡。只是我们不该太自得,人肉毕竟只是一种事后的、被动的、虚泛的监督,天然带有一份无奈。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http://y2.ifengimg.com/a/2015/0708/icon_logo.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