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旬翁一个人的川剧舞台
| 2016-05-05 09:17:17 来源:南充晚报
|
一个人的川剧舞台吸引了众多粉丝
被众多戏迷簇拥着, 今年80岁的陈开智手脚并用,一人“操控”九样川剧行头,将川剧的剧目演绎得惟妙惟肖……一人一世界,这位八旬老人,独自撑起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川剧舞台。 这是昨(3)日记者在阆中古城一家茶馆里看到的情景。
八旬老翁·被众戏迷簇拥
在阆中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美丽的构溪河畔, 千佛古镇顺着河势逶迤而踞。 被步履摩挲得凹凸不平的石板古街两旁, 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连缀成一重重院落,盛满了醇厚绵长的时光。 八旬老人陈开智,就栖居其间,用他独创的“板凳戏”绝活,为古镇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闲无事,唱高腔,又唱弹戏;闷来时, 唱二黄, 又唱西皮。”近日, 记者在古街上的蒋家茶馆里看到, 被众多戏迷簇拥着的八旬老人陈开智手脚并用,有条不紊、气定神闲地“操控”九样川剧行头,仿佛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他苍劲的唱腔,将川剧《五台会兄》演绎得惟妙惟肖。
山乡货郎·结缘传统川剧
60年前,20岁的陈开智是一名供销社员工,常年穿梭于巴山峻岭之中,摇起货郎鼓,为乡民们挑食盐、送百货,收购大山里的中药材,扮演着山乡货郎的角色。
那时候, 农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看一场电影,要走几十公里山路。 城里的川剧团来千佛场演出, 几年才盼到一回。 上个世纪80年代末, 陈开智前往成都探亲,看了一场高水平的川剧表演。从此,他一发不可收,不仅每年要去成都看川剧,在阆中、仪陇、巴中一带,只要听到有川剧表演,哪怕走再远的山路, 他也要去过一把川剧瘾。
他不仅看得如痴如醉,更是学得全神贯注。 每位艺人的演唱,每位鼓匠的“点子”,他都记在心头, 并详细地写在纸上。久而久之,几十个剧本、上百个锣鼓牌子他都背得滚瓜烂熟。后来,陈开智老人省吃俭用,索性购买了全套川剧“行头”, 自奏自唱,自娱自乐。
一次,在与几个“老玩友”的摆谈中, 他大胆提出了自编川剧的设想, 并提出了要迎合乡里人的“口味”。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便编写了一些融快板和川北灯戏为一体的“顺口溜”剧本。这些劝导家庭和睦的“段子”,唱遵纪守法的“调子”,深深打动了乡亲们的心。为此,陈开智老人分文不取的“板凳戏”渐渐声名远播。
希望传承·一人“操纵”舞台
除了自编自演, 陈开智老人还有一套“绝活”。古街上的蒋家茶馆里,有一套老人自己设计制作的乐架, 上面挂着锣、钹、镲等九样乐器,侧边套着鼓,这便是老人的全部行头。他有条不紊地手脚并用, 铿锵的鼓乐便娓娓奏响。老人唱起川剧,那一招一式韵味悠长。一人一世界,陈开智老人,独自撑起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川剧舞台。
几十年来, 陈开智广泛搜集了川北地区,特别是巴中、仪陇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和灯戏曲牌, 这些曾被称之为“戏剧之父”的民间曲牌,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在民间逐渐失传。他先后收下多个弟子, 如今均已自立门户。老人遗憾的是,能独自操作全套川剧“行头”的尚无一人。他希望再收几个弟子传承这门技艺, 为传统川剧贡献一份余热。(特约记者 王玉贵 文/图)
|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