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75|评论: 3

临邛古城上世纪三 、四十年代的 “市井味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本文刚发表在《邛崃经纬》2012.6期上
临邛古城上世纪三 、四十年代的 “市井味道”
唐文栋(独卧文园)
要是三五老友摆起临邛古城的老龙门阵,那真是三天三夜都摆不完的。今笔者试制拼接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临邛古城的一幅幅的“市井生活的真实画面”,但愿层层铺展开来的画卷,散发出的一种历史的味道,唤起我们沉睡的记忆,弥久不散。
(一)
“临邛自古称繁庶”的华章早就被写进史志。的确,千百年来临邛尽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先机,加之临邛人的勤劳和聪慧,也早就被我辈先民们一代代打造成为“上川南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逢三、六、九的赶集(场)时间各个市场总是充满生机。一大早,各地农户、商贩便汇聚在此加上鳞次栉比的商铺,纷至沓来的赶集人汇聚一堂,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图”。光是听这些个市场名字,就会觉得就那时的临邛风味是多么地道纯正:城隍庙侧的米市(面积500平方米,供买卖的敞房就有44间);北街口的小春杂粮市;书院街的木材(加工)市场;南街中断的菜油市、迷信纸市;西街中断的茶叶、土靛市;东门外的先农坛侧的牲畜市;炭市街的炭市;棉花土纱市;北街的草鞋市;东门口及新贤街的竹木器市;衙门口的蔬菜市、肉市;西郊场口及西河边圆竹市;城隍庙口的台子坝及西郊场口的柴草市;天庆街口的红糖市等等。
那时城里头的座商店铺就有500多家。尤以抗战时期最盛。其中服务、收购、销售皆是一条龙。因水路、陆路交通极其方便,客远的南到云南、会理,西至康定,北到理县、阿坝,东至重庆、上海。据87版的老县志统计:其中有匹头20家;百货41家、纸铺、文化合计18家;棉纱12家;干菜36家;酱园13家;屠宰43家;理发45家;饮食72家,抗战时84家(其中包席11家,随堂10家,面食27家,小食10家,便饭小摊27家);水茶(4家兼开旅店)49家;旅店51家;五金12家;卷烟19家;金果39;酒业16家;红糖14家;照相6家;浴池1家染坊20家等。
(二)
邛崃城地处西南,是康藏通道之门户,物产丰富,商贸繁荣。这是城中有当铺、票号、银楼以及兑换银钱的摊铺三十余家和“三行一库”的“邛崃县合作金库”、“邛崃县银行”,“农行邛崃办事处”。其中城关镇当铺八家,最大的是高水井的“积义生公质店”,其次飞龙巷的“福昌当”,里仁街“积义社代当”,新贤街的“义利代当”、 炭市街的“聚昌当”,新牌坊街的“代记当”等;城关镇钱庄有九家,全县近三十家。以南街的“公济钱庄”,“同记字号”,“福记字号”为首。
(三)
听老一辈讲当年西街艾麻子清汤面馆子的旁边有一个叫“封而封”专卖桃片糕和米花糖的老店。铺面不大,长梭梭的单间。(果花糖)香而酥酥脆脆的,又化渣又不腻口,外面一层加了好多的芝麻粒儿,配料讲究,用地道的老黄糖做的,简直是麝而香。
这有个好笑的龙门阵:先前,有一个人不大认识字的人,路过“封而封”的店门口,看到那麽多人正在那儿买东西,一开口就开口就冒金章说道:这“对而对”的人好多哦!(注意是繁体的“封”字和繁写体的“对”字略有些相似之处)
经过这个白字先生这么一闹,一传十,十传百,那“封而封”格式简直不摆咯。广告效应立刻凸显出来。老一辈的人看玩笑洗刷对方时,都爱说:“走,闷墩到“对二对”给你娃买点米花糖,把你娃的嘴封到。”
具体说到为啥要取这样一个奇奇怪怪的名字,但凡听得懂邛崃土话的人是搞得懂里面的深层次含义的。“封而封”即再来一包的意思。解放前,你去买东西,店员一般都会用一张正方形的土道林纸包给你包好,这一点到七十年代末的邛崃副食品店买东西事都还是一样。好吃的东西就是名堂多、道道深!
(四)
说到饮食菩萨们喜欢的吃,罗列介绍如下:
1.东街。小小庾(县粮食局对门子后来换老板后转到东街的。哎,可惜该店的木匾招牌特大字却较小,又说好多人不认识这个字“庾”(音鱼),东问西问的也就出了名。当然,东西好吃、名又雅才是硬道理,暂不表;丁字口食堂(不能不提里面的邓松亭大师傅,他的拿手好戏是“红烧鲢鱼”,是店里的当家菜,当时临邛城中的那些个好吃嘴们、文人雅士们隔三差五的打个照面都爱说:“李老三你娃请客嘛到丁字口食堂,吃邓松亭的红烧鲢鱼,其他的你不要给我两个假打咯”;北味食堂(北方味道的水饺出名,啥子锅贴饺子、包子、面食都巴适,地点也在东街到古楼的转拐口);“成都超手”是邛崃人杨成福1945年开在东街的著名北味小吃店。以抄手、烧麦等面食最为地道,食客颇多;品香园(东街原商业银行附近)的三合泥、锅饺、烩面、蝴蝶肉片和十全大补汤等等都是好吃嘴们的首选。“恒昌园”是“鹤山堂”的主人魏国士开设的。该店对外只承办中高档酒席。据说该店的酒席规格档次以及菜品工艺、口感和品质均为一流,多得老派川菜的精华,食客多为临邛 “有体面,上档次之人”。
2.南街。庶几(南街上段,现文轩书店对面);早餐店有“勇园”。是当时“新又新”剧团的武小生李永新和老婆姚媚新开的。包子好吃又大块。地址:里仁街到南街口的转弯处。
   3.还有西街 (鼓楼口到南岳街、现红旗连锁店处) 的“艾麻子清汤面馆”的毛边大锅沸腾着,锅里炖着骨头汤和猪蹄子,这不见怪,怪的是他给你架起个架子在锅边,倒掉起煮着两只老母鸡,要好看有好看,要汤鲜浓白暖和你的肠胃他硬是动真格的鲜,要排场有排场,要来头他硬是有来头。
4.新贤街中断的“大全烧房”出来的口子上,有一家“邓黄糕”是早点中的绝对名小吃,特点是米磨得精细,老板舍得投工投料,做出来的黄糕是嫩、泡、粉、烫,爱人的很。里仁街的“王包子”有北方的做法,一口下去汤多、油多,个个泡泡酥酥的。
据老人们讲好些个小吃失传了,据说有什么“千层糕”、“冲冲糕”等名小吃。提到这“冲冲糕”,有人记得是冰铁做的蒸汽炉子(水壶),水一开,一个热腾腾的甜糕就给冲出来,又新奇又安逸,小娃娃都吵着闹着大人买给自己。
(五)
绸缎铺,东街是临邛绸缎业的老字号“宝源谦”。南街是老张家的“福兴隆”,生意超好。西街也有一个老张家“福兴隆”分号,是老张家老四开的小分店。当然,最大的要属“谦益”、“金城”和“盍簪”。
(六)
一到年三十,家家都要到“城隍庙”去祭拜。抬起架起猪头肉,十家阎王殿都要挨着挨着去敬。一个都不能少。有句口头禅:“十殿阎君”之说。据说连下雪都要去的,瑞雪兆丰年嘛,尤其是城头的做生意的,谁敢不去,都想来年抱个大金娃娃。小孩子哩,都去放炮,闹的越欢越安逸喜庆。这种活动越热闹说明来年自家才会兴旺发达。
(七)
谁家有人生病了都会去城头那几家吃了就药到病除的中药店。光听名字病都会好上几分。
东街的“壶中春”;西街的“大生源”;南街的“德厚生”;北街的“泰兴堂”药店,当然还有“济通”、“厚文堂”、“裕太昌”、“聚诚”、 “永宁春”、“三槐堂”、“体仁堂”、“三义元”、“泰风堂”、“安仁堂”等。这些个名字都那么自然而然地渗透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味道、传递着千百年来的中医的精神内涵。很可惜现在基本都看不到了。
    另外还有几家西药店。最大的是南街上手有:“鼎新大药房”,品种一般两百来种,还有些是极好的进口货。招牌是书法家曾光曦的手迹,匾额上的字还烫了金粉的。临邛最早西药铺子的是1919年就开在东街王巷子附近的“存仁堂”,其他的西药店如“天生”、“乃昌”等药房。相信西医的人开始慢慢多起来,所以来买西药的人也渐渐多起来。
(八)
原东街百货大楼处,一个家“洞天”茶铺。二十四小时营业。城里头到这家喝茶的人每天都络绎不绝,远远的就听见喧闹声。在它的一个角落里,专卖“大全烧房”的冷气酒、大曲、二曲和陈色,都是土坛罐,人还未到茶楼里面就能闻到“邛州茅台”、“冷气酒”的酒香。
原新牌坊到邛崃二中天主堂一带,是茶市,一到赶场天,各方茶农、茶商们都在街边摆摊卖茶,散场后一地都是散落茶叶,扫起来都能有好几斤。著名的茶商有周尧安、张干臣和周泽澜等人,他们将上好的邛崃花茶贩运到成都著名的 “二泉”、“华华茶厅” 等茶楼。那时成都市最好的花茶皆来源于邛崃。
张志和将军在邛崃开的“临邛茶厂”一方面将粗茶做成砖茶运到甘肃兰州卖给西北的茶商,另一方也是将一部分上好的嫩芽做成花茶卖给成都的茶商和茶楼。当然,“健诚实业有限公司”就在成都的井巷子,而“临邛茶厂”那时在天庆街的“天官寺”,现在“范大妈小菜饭”的后面。
(九)
蓝靛,这是一种植物做成的染料。当时的道佐、大同、石坡、水口等乡镇大量种植,采摘来后加工成品,再用竹篾兜乘上,调到县城里来销售。主要销往重庆、上海等地。这种染料就是我们曾加过的蓝布衫或者说荫单被子。西街杨志平是原石坡中学校长的父亲,那时就是经营蓝靛的。地点是西教场到现在邛崃二中一带。
感谢张平轼、张学渊二位耄耋老人的回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5-26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小北街,卖旧衣物的地方,邛崃人叫伤心街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

发表于 2016-5-27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个当时的地图把这些商铺和市场标出来肯定很巴适。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