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体,它使普通民众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网络舆情给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必须看到,网络舆情失真问题,特别是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社会群体心态、侵蚀社会主流价值观、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有效治理网络谣言,正确引导意识形态主流,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现实课题。 自5月9日南充市嘉陵区李彤彤被抢案件发生后,她的亲人每天早出晚归寻人,孩子这些日子下落不明,网上各种版本的“流言”四起,尽管警方及时辟谣,但是作为孩子的亲人,仍然感到担心害怕。李彤彤的父母已是心力交瘁,希望大家不要再毫无根据地猜测,给当事人和警方办案再添压力,如有相关线索的市民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直接与孩子亲人联系。 网络谣言有极强的毒害性。海洛因、可卡因等侵害吸毒者健康。网络谣言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毒化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秩序。“艾滋女事件”、“人狗情未了”等案件虽已告破,可难以抚平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某领导包养众多情妇为其滥权”、“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虽已戳穿,却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新疆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碘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虽已远去,但造成的社会混乱仍让人心有余悸。网络谣言轻则伤害个人,重则影响稳定,可谓“剧毒”无比。对此,每个网民都要有清醒认识。 网络谣言有极强的诱惑性。网络谣言犹如美丽的罂粟花,常常披着妖艳的外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毒侵入身”。有的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瞎编一些千奇百怪的离奇“真实故事”;有的人迎合个别网民低俗兴趣,大量炮制香艳的花边新闻;有的人利用一些网民的仇官心态,制造一些领导干部的“丑闻”;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打着关心民众的幌子,编造和传播一些让人恐惧和不安的消息,达到挑起事端、扰乱社会的企图。面对谣言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一定保持高度的警觉。 网络谣言和所有的“黄赌毒”一样,有极强传染性。据了解,一些网民对正面的、阳光的、真实的网上信息关注不多,而爱看一些所谓的奇闻异事、花边新闻、社会阴暗消息,久而久之,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不辨是非。更有些网民,为吸引眼球、炒高人气,大肆制造和传播一些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荒诞奇异的信息,以致网上的虚假、阴暗、污秽信息随处可见。面对五花八门的网上信息,一定要擦亮眼睛、理智分析。 网络谣言恶于毒品。打击网络谣言,既要加强网络管理,铲除谣言产生土壤;也要教育网民不信谣、不议谣,除去谣言赖以生存的市场;还要打击传谣行为,切断谣言扩散的链条;但关键是要严惩元凶,揪出“始作蛹者”,揭穿造谣者“制毒”的真面目,使造谣者的险恶用心、丑恶嘴脸、卑劣行径,在广大网民的雪亮眼睛下无处遁形。 只要广大网民认清网络谣言的“社会毒品”真面目,自觉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抨击造谣者、传谣者,就一定能够打造一个文明的网络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