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08|评论: 1

花点心思看科学:抗压,从娃娃抓起——假装自信会让你成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7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文化总将压力看作恶人:紧张不安的情绪让我们白天被“锁”在桌前,晚上彻夜难眠,身体健康敲响警钟。
144510ndj157zct9n29n7l.jpg
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认知神经科学家、即将出版的《压力测试:压力如何让你变得更强大更敏锐》(The Stress Test: How Pressure Can Make You Stronger and Sharper)一书的作者罗伯特森(Ian Robertson)表示,压力过大会损害健康,但适当的压力其实对我们的大脑而言是有所裨益的。
他解释说,压力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名为“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化学物质。当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过低或过高时,大脑均无法达到最佳状态。而“一旦去甲肾上腺素达到最适宜浓度值,大脑也将进入最佳状态,它可以很好地调节大脑机能。”
至关重要的是,去甲肾上腺素能使得大脑各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畅顺,同时帮助建立新的神经连结。“只要压力不过度,我们就能增强大脑机能。一旦大脑机能得以增强,我们将会更加愉悦与聪慧,减少焦虑和沮丧”,罗伯特森补充说道。
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应对压力,激发驾驭其生产潜力。有些人会变得过度焦虑,压力变成了一种无法克服的负担,而非动力。不过,罗伯特森表示,我们仍可学习一些简单的技巧,重塑自身应对压力的方式。“我们可以改变大脑的化学物质,就像服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那样,但我们必须养成这样做的习惯,”他说。
训练大脑,让其在压力状态下也能迸发力量
应对压力时,最首要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确定我们的思维模式究竟是“固定型”的还是“成长型”的。该理论基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德韦克(Carol Dweck)的一项研究。德韦克提出,只有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改变,我们才能真正改变。相比之下,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原地踏步的可能性更大。
在应对压力方面,固定型思维模式常伴随这样的心态:这类人相信他们的焦虑感遗传自父母,因此他们认为这无法改变。这是一种“宿命论”的想法,罗伯特森说,因此确定自身对情绪抱有什么看法、这些看法从何而来,非常重要。
罗伯特森指出,那些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自身应对压力方式的人表现出了同样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心跳加速等,感到既恐惧又兴奋。研究发现,当人们置身压力中时,如在卡拉OK里当众唱歌、在讨论组成员面前回答数学问题等,若直接让自己保持兴奋而非保持镇定,他们会表现得更好。
罗伯特森表示,这种做法帮助我们将压力视作挑战,而非威胁。“改变思维模式,就能缓解压力,让自己表现更佳,”他补充说。不断假装这样,直到最后情况真的变成这样。“如果你外在表现得自信、积极,你就能骗过大脑,让其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精神连结,”罗伯特森说。
压力应对机制其实与免疫机制类似
一味逃避压力反而会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在人生早期。罗伯特森说,压力应对机制其实与免疫机制十分类似,练习能使其变得更强大。
“儿童需要经历一定的逆境,这样身心才能变得更坚韧强大。”压力过大会损害健康,但罗伯特森说,“每个人都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水平,尤其在人生的前二十年,这种经历会让他们拥有更健康的情绪。”
研究发现,与人生过得一帆风顺的美国儿童相比,婴孩时期被领养的儿童(归为人生早期轻度压力,与被领养前在监护机构生活过一段日子的儿童相对)在应对压力时,大脑分泌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cortisol)浓度更低。同样,经历过磨难的儿童在患有慢性背痛时,受到的物理损伤也相对较轻。
因此,从小便开始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其实大有好处。没有人愿意一直压力山大,但适度的压力可能会成为强大的动力。
“很多喜剧表演者与演员在上台前如果不感到焦虑,都会很担心”,罗伯特森说,“就连泰格·伍兹也说过,要是在比赛前他一点儿也不紧张,那一定会打得相当糟糕。”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半天,感觉就是阿q精神?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