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虽去时七八十年,但在中国抗战史上都是不能绕过、值得记住的一刻。我们所要记住的,不仅仅是这两个血色节点,而是那惨厉剧痛的八年、十四年,甚至甲午海战以降至抗战胜利日本军国主义带给中国人民的屈辱、悲歌和死地后生、不屈不饶的悲壮。
对于这一段血色的国家历史,教科书、影视剧及各种各样的研究专著都有阐释,但多半是集体性的记忆,多半是宏大叙事现场与背后的较量。虽然近来也有影视剧反映小人物的抗战,但多数还是以夸张抓取眼球,奇幻充满神剧。而对于许多已隐没在历史烟云中的抗战老兵以及后人,他们所经历的个体性真相究竟如何?还值得我们真诚地去了解、去挖掘、去铭记,铭记那些并未勒入丰碑、展示场馆、雀跃影像的灿烂一瞬。即便有些历史的真实因特定的政治需要,烟云迷离,而有所改变,直接影响到人们、历史教科书及主流学者对历史发展的看法。如发生在1940年1月的“高陶事件”,正处汪伪缔结政权的前夕。随汪精卫出走的高宗武、陶希圣,临阵悔悟,自沪而逃,将汪日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公之于众,顿时,日帝的诱降阴谋,汪氏的卖国逆流,不啻于那没穿衣服的皇帝显摆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轰动世界。对于这段历史,高宗武远遁美国后用英语写成的《高宗武回忆录》闪烁其词,陶氏之子陶恒生也写过一本《“高陶事件”始末》,尚算不为尊者讳、亲者隐。去年,陶希圣的外孙沈宁,并没因外祖曾盲从汪伪出任过中宣部长,而试图用文字对其进行不光彩的翻案,让我在憎恶日本侵略行径时,读其回忆录《牢记:一个家族的抗战史》所表现的另类历史,表示理解、赞同和钟情。
这样的记述,记载了中国抗战家族记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还有许多抗战记忆,依然存放在普通抗战老兵及其子孙的脑海里。那一段段历史存在的真相,倘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审视与反思,反思形成一种客观的认识,必将会无法改变人们被胜者为王的革命史观牵着鼻子走的宿命。尤其对那些已被尘封得太久太久、涉及国民党、汪精卫和日本人的历史,因这样那样的政治意图而被隐没真相,更需要我们重新记忆。
凯迪网络“百姓家史”栏目2015年发起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活动,历时三月,收到来自全网投稿的抗战口述史数百篇。年事已高不会使用电脑的老人,在信笺稿纸上写下数千言的珍贵家史,甚至有老网友亲自送上厚厚一沓长篇抗战回忆录。一年过后,收录31篇抗战家史追忆文章的《百姓家史:抗战记忆》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近三十万字,无不是民众血泪的控诉和国家尊严的凝聚。
凤凰卫视前时事评论员杨锦麟说:“亏待或遗忘为国浴血奋战的老兵,我们会让其他民族的人永远看不起!记录就是为了避免遗忘!”书中内容,既有亲历者的抗战回忆,也有讲述父辈的抗战时期经历,还有当时一些不为人知的战役追述。大家从普通人、普通家庭的视角,回顾抗战时期的个人、家族经历,记录了大量的历史细节,为后人了解抗战时期的个人家族命运、战争时局的变化提供帮助。这是民众个性的记忆,也是国家共性的牢记。诚如发起人孙春龙在序言所述:“当老一辈渐渐凋零,我们看到他们的后人,正在以蚍蜉之力,让这段历史慢慢归位。修复历史,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责任。”
书中所记,有来自1942年滇缅路上的竹笛声,有为家人前辈正名剖析误解的心灵期待,有对战争残酷的控诉和和平艰辛的守护,有给日本兵当挑夫、给飞虎队修飞机、为毒杀敌酋的以身犯险的不同心理写实,有身历目睹蒋经国厚葬遇难学生的见闻感受。无论是亲历者,还是记录者,对于日本侵略者的谴责,都是充满了血和泪,隐含着火与血的抗战史。其中有篇关于中国第一支化学兵部队老兵的记忆,可以让我们读到影视剧以外的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侵略和丑恶。
作者们写自家的“抗战记忆”,也写中国人集体的“抗战记忆”,即便从家人口中听来的真相,同课本写的、老师讲的、外人说的、电台播的、报纸传的,都有很大的出入,都是另一种表述。即便是屈节往事,还是后来死忠蒋氏而偏安一隅,都无法遮掩住各个家族集体抗战的真实。这些英雄的名字,这些抗战的事迹,有为世人所知的,但更多的被如烟岁月湮没,却足以为他们、我们所自豪。
书中的抗战细节,大多未见史料的记述,一直珍藏在抗战老兵及其子孙的记忆里。若非《百姓家史·抗战记忆》的翔实叙述,很多人如我孤陋寡闻,只知道大人物在刀光剑影里纵横阖捭,而不晓小人物在第二战场上竭心尽力;只记得党派军队在鼓角钲鸣中制胜千里,而模糊普通家族甚至家庭在艰苦卓绝里历尽劫波。
这是一部联系无数家庭的中华民族抗战史,都曾为了国仇而忘我不惜,都曾经历异乎寻常的苦难,都曾有各种各样的抗战表现。即使不是一线军民殊死抵抗那般的英勇激烈,但同样值得后人牢记,牢记住抗战惨痛留给中国人的共同血祭。这样伟大的抗战记忆,却因为亲历者的普通,或壮举的看似平凡,却只能成为一个家族甚至几个人的记忆,但都是中国人赤血抗战、足以自豪的一个缩影。其中史料性的图像,更是历史的一串见证。若非其中有蒋经国这样的著名人物,我想必然有很多历史、很多悲壮,很多委屈,都不足为外人道哉。很多知名的、不知名的国人,直面日寇铁蹄践踏的血腥残忍,而争一口气,舍一条命,于死中求生,荣莫大焉!重温历史,单凭政治化的史料或娱乐化的神剧作依据,而将一些真相弃置或作为反面典型的代表,都不能不说是重大的败笔。遗忘一段历史真相,或淡化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对历史不公平,对历史人物不公平,对他们的后代也不公平。
我虽未亲历抗战,也没有想象那从女人裤裆里掏出手榴弹与敌拼命的猎艳夸饰,更不会虚晃那手劈顽敌如刀枪不入的神侠伎俩,但也能理解许多老兵子孙因为先人所属的战斗序列政治缘故,小时候偶尔听长辈们欲言还休、道说犹掩地说过些不为人知也似惧人闻知的抗战回忆。但是,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不会因为阵营所属党派而变得无足轻重,历史就是历史,唯有此以尊重历史的真实为基础,而不去为适应时代变局而遗忘历史,那将不会成为政治的隐恶和盲点。大家还原被政治封闭的、人们遗忘的、自己家族记忆的抗战史,也期待在真实的历史变迁进程上,影响他们每个人都能写下一个或两个家国抗战英雄的故事,那么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无论经历多少岁月风雨,都是被后人世代传承的抗战记忆。
该记忆的,有甲午海战的剧痛,有浴血抗战的惨厉,有国共合作的振奋,有抗战现场与背后的挣扎和幸福,以及胜利狂喜过后的伤痛。作者们不忘国耻,尊重历史,重新勾勒争取民族独立的风云变幻,记录那些足以让我们牢记的日本侵略史和中华抗战史的血色印记: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明治维新后日本野心家把侵略定为国策,剑指中国;1931年日军少壮派制造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东北长期沦陷在铁蹄之下;1937年卢沟桥事变肇启八年中日之战,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征战残杀。日本好战分子炮制的化学武器、“慰安妇”、细菌弹、活人坑、大屠杀……留给中国人民的,是不能遗忘的损害、残酷、耻辱和悲烈。
亲历者和记录者们不因自己或亲人悲烈的壮举而肆意夸耀气节,也不大肆宣扬而隐蔽短暂的人生迷离,实事求是地追思他们的历史表现和定位,引领我们重温抗战史上少为人知的现实和悲剧。他们反复记叙的自己或亲人抗战都已过去,我们在对那一幕彩色正剧不惮遗忘的同时,不妨重新记起那些曾为民族抗战奔波伤亡的风云人物和无名英雄。我们不能声言此中文字都是历史人物的本真心语和客观事实,但其所表现的大人物、小人物追求国家独立、百姓安乐,完全值得我们用一种恪守客观、尊重历史的唯物史观,正确地认识如烟往事而不能忘却的是是非非。
这些伟大的抗战家族记忆史是一种家传性格的不朽赓续,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精神具化。即便这些及更多的家族抗战史,都没有被以纸写笔载的方式写进这样那样的革命史,但英雄与历史举步同行,历史和风雨擦肩而过,不论过去多少春秋冬夏,总有只言片语铭刻着一段残酷的记忆。大家以顽强抗战的中国抗日史为背景,自觉地再现了曾经惊闻天下的抗战历史家族记忆的道义和责任感,让更多的人们从旧桎梏中解脱出来,不忘真相,尊重历史。
尊重历史,也是尊重自己,更是尊重政治的客观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就是真实,不会因岁月的逝去而被篡改,也不会因特殊政治意图而被改换。《百姓家史·抗战记忆》,不说是泣血而成,却也是满怀痛心,痛心于亲人们共赴国难不避生死而被特殊政治的意识形态所淡化、伪饰、隐秘,痛心于无数人历经劫波后的苍凉与感伤、温柔与慰藉、清醒与无奈、痛苦与期待,期待对历史敬畏,对未来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