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看到多扶有去东太的车。我很好奇,国内国外都跑焦了,还连西充好多塘塘都没去过。东太是婆的娘屋,也是我们家的祖籍,还是有必要去盯看看。于是,我幺麽花了7块钱上了车。 新修的马路和太平、鼓楼一样江湖,就是绕来绕去,净是在山上跑。没几步,就到了扶君。这个乡我听过,但是还从来没有来过,找不到还这么近。扶君场不大,就几间房子拼在一起,组成了街道。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座似庙非庙的牌坊,没看审视,车子就走了,反正好像有些年辰了,真想下去盯看看。
车子继续往前头跑,跑了好一阵,才到东太。这就是东太场:半山腰,没几条街,数都数得清。据满鞑子的县志记载,这里以前有座庙,叫“东太庙”。“太”和“泰”是通假字,说的是东岳泰山。泰山也叫太山、东太、东泰、东岱、岱宗、东岳。所以我估计那庙子头,当年供奉的是泰山老爷。因为西充有两座祭祀泰山的庙,为了避免重名,才一个叫东太、一个叫东岱。这取名的也都是知识分子,有一条街就叫“东岳街”,刚好和东太一个意思。
走下车,街上空荡荡的,和来的时候一样。但是干净,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做生意的人也少,冷冷清清的。我立着,一个老太爷跑来搭白。我说我不是这边人,然后借此拉开了话题。我扯到公的祖籍三岔河,说到婆的娘屋金城寺,想找点线索。车还没走,顺带也好打发时间。恰好,这老太爷就是金城寺的,同样姓赵。遇巧,对面那个戴帽子的白胡子老头就是三岔河的,还矮我一辈。然后,我扯到了赵彬科。老太爷奇怪地问:“嘿,啷块你还晓得彬科大人?”我说我只是喜欢研究。
我在想,据历史记载,赵彬科好歹也是大明朝的御史,啷块会流落到西充这荒山野林来落户啊。历史有太多啷块,因为没人去整理,也没人会花闲工夫去走访调查,仅凭摆古先生的添油加醋,没的人晓得真真假假,也没法把历史一五一十地来个现场直播。还不是多半跟着生前的故事,老了就一起掩埋在这太阳坡坡里了。而且要不了几年,就连眼前这坡坡上的人也都会消失。到时候,我们上辈的事也会作古。
历史从来都是无情,唯有我键盘下的这些字或许多年後,会被人提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