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66|评论: 1

【巫昌友散文】我们的乡村如何安放

[复制链接]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1-30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传统的耕种并没有诗人骚客笔下呈现出来的闲情逸致,相反,随着一代农人们的渐渐老去,传统的农耕正在无可奈何的,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在教科书的插图里邂逅〞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乡归〝这似曾相识的一幕。
  在城里打拼的年轻人苦着、累着、享受着城市文明带来的成果,农村与自己渐行渐远,实在没有心情再回到农村,再扛起锄耕日月的大旗。
   没有了年轻人的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自然村落正在加快凋敝的速度,寂寞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相依为命成为了一道惨白的风景。
  在互动百科里,农民是这么诠释的: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语出《谷梁传.成公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说纯粹的农民正在走向消亡,绝对不是骚客们喳天冒古的危言耸听,昔日喧嚣的自然村落凋敝在一片青草枯黄的瑟瑟寒风里,不远处,城市化的铁蹄正无情的蹍压着农村的树林和山坡。
  人类要生存,首先是要吃饭穿衣,如今自给自足不再是人们的首要选择,有钱什么都可以买的观念已然甚嚣尘上,然而,静下来想一想,如果考虑到某一天会遭遇到战争,天灾,人祸等因素,自给自足仍然是人们最为安全的选项。
  家有隔夜粮心头才不慌,祖先们千百年传下来的古训,尽管沒有顶层设计那样高瞻远瞩但也不乏掷地有声的道理,翻开厚重的中国历史,兵荒马乱的岁月都是饥荒年月,有钱难买米粮面的事情多了去啦。
  然而,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太平盛世的当下,在先进的生产方式没能正式取代这种原始耕种的时候,农村的人们已经厌倦了又苦又累又低效的农业生产,羡慕起了城里人跳坝坝舞的美好时光。
   究其原因,农村人不想种地是因为农民觉得耕种土地没有地位,收效甚微,谈不上发家致富,这样的大环境下,就算有良田千亩等待着的也是一片枯草荒芜。
  也难怪,城乡生活天壤之别,寻常的农民靠双手耕种土地,全家人即使不吃不喝,辛苦劳作一辈子也挣不到城里人半套房子的钱。
  眼看城里人的岁岁福利,有几个农民外出旅游过?有几个农民坐过飞机?日子那么多有谁为农民放过一天假?有谁到乡村为农民搞个慰问演出?有谁关心过农民的生活?有谁真正走进过贫穷的农村?
  工人有工会,农民有什么?以前农民不是照样缴公粮纳农税么?
   城乡的差距,折射出人心的向背,做失地农民,做拆迁户,反倒成了农民们改变人生最大的机遇。
  某村地土地集中给某一农业公司开发,农民拍手称快,纷纷签下了协议,交出自己的地快,愉快的做起了为农业公司打工的农民,哪怕一月只有一千多块钱的工资也比脸朝黄土背朝天强,至少月月拿的是真金白银而不是靠天老爷恩赐的希望。
故土难离乡情难却,  在家门口打工,一直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夙愿,种了一辈子地,最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安放在墙角的那一把锄头。
   二三年后农业公司拿到了国家给予的各种扶持与优恵,竟然拍屁股走人,留下了一群无法挪窝的村民,由于农业公司对土地进行了平整与填充,农户们之前的界桩和地貌荡然无存,哪一块地是自己的,成了最大的争议,于是这一片最好的良田竟成了引爆矛盾的炸弹,政府调解过几次,依然理不出个子丑寅卬来,农户们谁也不敢去耕种也懒得耕种,几十亩地如今长满了一片荒草。
邻居张三哥今年五十来岁,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青壮年,每日除了干庄稼活外就是带孙子,打打小麻将,日子过得无欲无求。
早些年,张三哥曾经是市建三公司的包工头,最红火的时候,还带着几十名村民在成都的工地上挥汗如雨,后来遭遇包工头跑路,十几万血汗钱打了水漂,干活拿不到钱,自己莫名其妙的背了黑锅,手下的工人们也一哄而散,瞬间成了光杆司令。
   这件事对张三哥打击挺大,几乎百念俱灰,城市呆不下去了,只得一口气回到落魂桥乡下种起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像张三哥这样从城里转战回农村的人还有不少,在外面做事亏了,感觉不能东山再起了,这时候,农村成了人们避风的港湾,只要肯动手,肯付出,春播夏种生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随着简阳纳入成都代管,这片沉睡的土地正在被隆隆的机器声音唤醒,以前离开了,厌倦过这片土地的人们怀着各种复杂的心情重新审视发生的一切。
  张三哥说,地铁十八号线从李金华的房子穿过,经过罗连刚修好的小洋楼,占据了滚柴坡与小河沟的开阔地带,以后关门石、香烟堂这些传说中的古迹只剩下回忆了。
   河对面平坝的几户人家,已经开始拆迁了,最多的一户竟然赔了一百多万,用简阳话说硬是胎虾了。平淡的言语间,满満的都是羡慕和感叹。
   张三哥的梦想不在土地,而是在拆迁。
   乡人陈老师的梦想不在城市,而是思考怎样才能留住家的记忆。
  上周简阳聚会,出生在兴隆场的陈老师不无动情的对大家说,敢紧拍摄老家的风貌,做一些有益的记录吧,也许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再也看不到这些景象了。
是的,陈老师说得沒错,尽管家还是自己的家,人还是这群熟悉的人,然而一切都在不可逆转的改变着。
  面向自然村落,炊烟袅袅升起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
  如果没有了炊烟袅袅,我们的乡村何处安放?
  
http://imgcdn.my0832.com/attachments/bbs/20161126/2016112619585776037_740_555.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12-7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