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小城镇,连接了城市和乡村,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单元,也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国就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早在2013年,我省就实施了“百镇建设行动”,3年重点培育了300个试点小镇,走出了一条西部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之路。今天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镇”兴四川 聚焦百镇建设行动》,讲述小镇成长故事,探寻小镇发展路径。 我省共有建制镇2032个,数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平均人口仅有5千多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打破数量多,规模小,承载能力弱的现状呢?百镇建设行动,从一本科学布局、凸显特色的规划开始。今天,主播博源将带我们一起走进西充县的多扶镇,看看一张蓝图让小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6公里到南充,7公里到西充,夹在这一市一县中的小镇多扶,曾经被很多人形容,小到一脚油门就能开过,从空中俯瞰,三年前这样的老街区几乎就是小镇的全部,而现在,这里正被一片片整齐的小区工业区披上新装,仅仅1000多天,这里究竟如何快速成长的呢?
35平方公里的多扶镇,已经比3年前整整“长大”了一倍。蜿蜒穿城的阳溪河和三横四纵的道路,将小镇有机地划分为了工业、居住、商业、教育和文化产业等功能区,错落有致,功能齐备。 这位曾就职于镇统筹城乡办公室的李江,见证了多扶镇从蓝图变为实景。他手上这本由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多位“高手”绘制的规划册,就是小镇的“成长指南”。因为镇子不大,所以,设计人员创新地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同步推进,大到功能区范围,小到绿化布置,都被清晰标注。李江说,在今天来讲,这叫“多规合一”,既能提高效率,又加强了不同规划间的协调性。
更为重要的是,在多扶镇丝绸产业逐渐没落之时,这本规划为小镇产业再次做了精准定位,打破了在“一市一县”夹缝中的尴尬局面, 提出了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在规划上布局了南充还没有的大健康产业、生物制药。
以往求多求大的项目招商,开始变得“有的放矢”,一批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企业纷纷落户。围绕着大健康,小镇开始向“特色”之路迈出了第一步。如今,多扶镇每天都会向南充、成渝等地供应大批的有机茶、绿色菌类等产品,这也给小镇创造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原本在广州打工的严会,此时回乡找到了现在的主管职位。吸引她回家原因,除了工作,还有学校、医院、超市等完善的生活配套。 2011年,多扶镇只有1.8万人,而如今这里的常住人口超过了4.8万人。不断提高吸纳人口的能力,合理的规划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在工业集中区已经聚集了43家企业,上市公司就达到了4家,而在这周围,一片片居住区和公共配套,正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不出小镇,就能就业安居。 像多扶镇这样的规划,是百镇建设行动中,每个试点小镇的“标配”。在“多规合一、一镇一规、绿色优先”的规划理念下,全省小城镇找到了工业园区、商贸物流、旅游观光、生态宜居、现代农业和创新创业等特色发展模式,破局了“千镇一面”的发展困境。
在百镇建设行动的带动下,3年时间里,我省城镇化率提高了4.16个百分点,构建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3年共有123万农业人口住进小城镇,占到了全省转移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一;300个试点镇中,超过200个的人口规模达到万人以上,走出了一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群众受益的,西部乡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