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的琴音、悠悠的歌声飘出板房,萦绕在绿竹翠柏间。 顺庆区文化馆非遗办负责人杨术带上摄像机走进李家镇高家沟村, 他要把李氏制古琴的选材用料、制作过程等录制下来,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介绍,李氏制古琴已被列为顺庆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50岁的李军伟是李氏制古琴的传承人。他拿起一张张古琴, 向记者介绍他钟爱一生的宝贝:“伏羲式、神农式、黄帝式、虞舜式、俞伯牙式……”展示厅内摆放着的20余张古琴,样式、漆色不尽相同,造型古朴、典雅大方。单看外形,就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再听琴名,更深感每张古琴承载的厚重历史。“李军伟说,他的曾祖李崇真、祖父李德友、父亲李化明都能制琴、弹琴。
上世纪80年代, 李军伟一直在李家镇川剧团工作,专职司鼓。1990年初,李军伟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2014年底, 李军伟回到老家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古琴制作坊。厂房建成后,跟随李军伟在外打拼多年的乡友也回来帮忙。如今,李军伟在老家开厂制琴,儿子李奎在扬州开厂制琴,女儿李娅娇拜师于苏扬二州名家,学习古琴演奏。
“完成一张古琴的制作,需经100多道工序,全部是手工制作。” 李军伟示范古琴制作中的制胚、掏槽腹、合琴、栓弦、校音等工序。其中,校音贯穿了制琴整个过程。 选料时, 李军伟用指背轻弹木料,听木料的发声便可获悉干湿、疏密、硬度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在料上弹墨线,确定刨拓的深浅、空间等;手拓时,要一点点地凿;上弦时,需一手紧绷琴弦,耳贴琴面,凝神屏气聆听。“制琴是个细致活,掺不得半点假水。”李军伟说,制作古琴须毫厘不差,有些工序要反复做五六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