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庆区新复乡回龙场,是座规模不大的古镇,历史上,它曾承载千军万马和无数次兵家争斗。因现代交通路网变更,回龙场一度衰落。作为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村落,近年来,回龙场已被顺庆区有关部门作为旅游文化开发项目规划,抖落尘埃重进时代视野指日可待。
初春时节,在当地历史研究者袁泽松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回龙场,踏访探寻此地的故事和传说。
探究渊源 回龙场命名承载村民厚望
顺庆区同仁乡与共兴镇的交界处,有一座古镇———回龙场,它传承500多年历史,至今仍令无数民俗学家和乡土历史研究者爱不释手。场镇有数十户人绵延成街,街上有青瓦古廊,街尽头有关帝庙改建的小学,不过现已改为敬老院。
据关帝庙内曾遗留的一段石碑上文字考证,在明朝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之前,因回龙场这个地方与周围的6个店铺距离相当,大约都是3.5公里路,又因为此地是位于几座大山山沟之中的小平台,所以,称之为“七里坪”。
那时,僧人大多云游天下,四处寻找风水宝地建立自己的落脚之处。1462年,顺庆府来了一位谢姓僧人。他登上城北的舞凤山观望,发现七里坪附近的山势状如凤凰,展翅欲飞。他了解到从顺庆府到西充县一带,共有4座以凤为名的大山(舞凤山、青凤山、回凤山、凤凰山),便决定沿途考察。当他走到七里坪的回凤山时,发现回凤山像一只回首留恋的凤凰,惊叹不已,觉得终于找到了理想的风水宝地。在回凤山的北边,有一个9座山峰连接的山梁,犹如一条巨龙昂首顾盼,这真是龙凤相配,分外神奇。于是他在此定居下来。
这位谢姓僧人在七里坪买下土地修建关帝庙,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处。随着关帝庙香火渐好,七里坪上便有人在此买地开办各种店铺,逐渐形成一条街。在这条街最繁盛的时候,街上人来人往,俨如闹市。
关帝庙开门首日,谢姓僧人在庙内大院的四角各种植一棵黄葛树。如今,这4棵黄葛树最大的主干直径约2.5米,树冠最大约10米,树龄至今500多岁。其树干全部分叉,虬枝盘旋,造型壮美。每到盛夏,4棵大树亭亭如盖,让成百上千的香客分享阴凉。
谢姓僧人渐渐在香客中享有威望。他发现香客到庙门内请求神灵保佑的,大多是保佑家里人丁兴旺,不受贫穷。谢姓僧人便对大家说:“根据这里的地形,还是把‘七里坪’改为‘回龙场’才好。”
就在1465年清明节这天,关帝庙内香火更旺,而庙门口更是热闹非凡,男女老少一齐欢呼,“回龙!回龙!生意兴隆,人丁兴旺,不受贫穷!”从此以后,人们就把“七里坪”称为“回龙场”。屯兵10万
曾驻扎明末农民起义军
回龙场自古多传奇。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顺庆府要修一条官驿道至阆州(今阆中)。驿道确定用长1.5米、宽0.4米、厚0.15米的标准石板铺成。
根据规划,首先修通的是顺庆府至西充县的驿道。顺庆府致官函要求南充县府和西充县府确定驿道的路线。两县府于是派人测量出两条线路。一条线路从顺庆府的三公庙街出发,途经现在的华凤、新复、同仁等地进入西充,总长46公里,沿途多是山路、荒坡,且石料来源丰富;另一条线路是从顺庆府往北门出发,途经现在的潆溪、共兴等地进入西充县,总长为50公里,沿途几乎全是良田熟土,没有一块石料。权衡利弊,顺庆府批准按照第一条线路修建。
经过工匠们3年努力,终于修通了顺庆府至西充县的官驿道,顺庆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方便过往商人吃、住、行,在1767年专设了顺庆府至西充县途中的5个店铺,即南充县的赵家铺、坦山铺、回龙铺;西充县的金山铺、洞天铺,这5个店铺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服务站。
而回龙铺在5个店铺中间,根据地理位置,后成立“南充县回龙乡公所”。1953年时,南充至西充的交通要道变更为上述第二条路,即国道212线公路为主。同年,回龙乡公所撤销,仍保留了群众需求的卫生院、供销社和回龙小学。1984年,回龙小学更名为“同仁乡第二小学”。
回龙场虽处于边远乡村,但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率起义队伍,从顺庆府向其西北转移中,看中了与回凤山连接的七坪寨和四方寨之间连绵50多公里的群山,其时山上树叶繁茂、山中流水潺潺,10多万起义队伍于是暂停前进,在此休整两年多时间。其间修筑了大量军事工事,后寨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毁,前寨门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
民国年间,四川军阀罗泽洲率部入驻顺庆后,号称顺庆王。他也看中了回龙场的军事要地,在回龙场大量修筑碉堡、炮台一类的军事设施,这些军事设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全部拆毁。
重访旧迹 回龙场开发建设悄然起步
62岁的袁泽松老人曾在回龙场辖区内任教,退休后开始致力于回龙场文史资料整理。“我多次回到这里,遍访一草一木,对周围几公里范围内的名胜古迹和遗物做了一个统计。”袁泽松介绍,如今七坪山上一条通上山顶的水泥便道正在加紧修建。
“回龙场人杰地灵,自古就有很多名人达士。”袁泽松介绍,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回龙乡人罗象瑶从国子监完成学业后,学识渊博,其毛笔字尤其写得龙飞凤舞,被乾隆皇帝诏为中书舍人,专为乾隆皇帝书写圣旨。他后来回乡病逝于家中。当时嘉庆皇帝特意发出圣旨,要求顺庆府拨专款厚葬,罗象瑶墓地和墓碑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顺庆区新复乡东观山下。
这些历史故事以各种遗存的方式流传至今,已成为顺庆区新复乡的一个行政村的回龙场,开始在历史沉淀中“苏醒”。前两年,顺庆区有关部门借助回龙场老旧建筑,修旧如旧式地复建了一段长约150米的瓦屋古廓。数十个红笼灯在艳阳下闪耀着醒目的光,一些村民聚集在廊下休闲。
与回龙场复苏的氛围相映衬,回龙场附近几条村道都在紧锣密鼓地铺设。“有些乡道就是百年前的官驿道,但是因道路衰落,石板早年就被挪作他用。”袁泽松说,在这些官驿的基础上,一条宽约2.5米的水泥便道已经渐次成型。
“与回龙场相去1.5公里的四方寨将被打造成回龙场的核心景点。”袁泽松介绍,四方寨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顺庆区旅游部门多次来这里调研,拿出一揽子开发方案,目前四方寨的开发项目已先期上马。这里有高达数米的仿古寨门,古香古色、极富川东北民俗风格的山寨建筑依山而建,里面有果园和生态园,在每年春节或农闲时节,就会有村民前来喝茶聊天,也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目前,顺庆区有关方面已经组织当地一批喜欢文史研究的退休干部和教师,对回龙场的人文资源和历史印迹进行研究,力争在对其保护性开发中,让数百年前的文化遗存,重新焕发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