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773|评论: 29

[群众呼声] 【转】十年禁渔 千里赤水河的最后一网

[复制链接]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7-1-10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禁渔 千里赤水河的最后一网(上篇)



从靠水吃水到退捕上岸 赤水河川域“末代渔民”消亡纪实

——转自《华西都市报》2017年1月1日第二版

141935ejhaobubvaxu4ljb.jpg

2016年12月25日,李庆余撒下了在赤水河上的最后一网。

m_b2f90b79b20f13447bb924fb0013067b.jpg
制图/杨仕成

m_4db8ef0788411743aa1c8ed31aa9a121.jpg

被销毁的渔船前,罗俊江捡起一块石头,扔进水中,难以割舍对赤水河和渔船的感情。

m_5653eac34fed03296942abe151e0e720.jpg

赤水河边,烧渔网的地方还留有黑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赤水,长江支流,一如长江,世界醒目。
       它是美酒河。因它酝酿了茅台、郎酒、习酒,堪称华夏“美酒河”。
       它是英雄河。红军四渡赤水,跳出重围。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它是生命河。这里是长江珍稀水生生物的巨大生命密码库。
       时针指向2017年第一天零时,这里的“十年禁渔令”令人瞩目。

  2016年12月30日,农业部网站发出《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决定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10年。这是四川省首条试点全面禁渔的河流,合江县也作为全省实施渔民转产的试点县。
  赤水河全长约500公里,穿越云贵川三省,是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场地,属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和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或产卵场。
  据了解,在赤水河上游的遵义市境内流域,有291户588名渔民,每年大约从赤水河捕捞61吨鱼类,捕获的鱼类包括岩原鲤、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长江干流中已较少出现的品种。2016年9月底,当地的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全部完成了“退捕上岸”工作。
  泸州市合江县水产渔政局局长袁大春说,在合江县境内的赤水河流域,有45户84名渔民,他们每年大约从赤水河内捕捞十多吨鱼类,还有不少非法捕捞的人。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

       拆船烧网
       百年渔家的生活变局

  2016年的最后一天,泸州市合江县虎头镇赤水河边,43岁的罗俊江面对河面站立良久。他摸了摸岸边自己家被拆毁的渔船,猛然捡起河边的一块石头,扔进水中,“扑通”一声,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
  2016年12月19日开始,合江县的多个乡镇陆续展开了对登记在册的渔业船舶、渔具的集中销毁。罗俊江两兄弟的4条渔船和渔具也在销毁之列。看着渔船被拆,渔网被烧,罗俊江心里很清楚,自己干了大半辈子的渔民身份就此结束。
  2016年12月25日,来自长江的渔民李庆余再次驾船来到赤水河,撒下了他在赤水河上的最后一网。与罗俊江兄弟不同的是,作为长江渔民,今后他还能继续在长江捕鱼。但整条赤水河将就此告别捕鱼时代的喧嚣,进入漫漫十年休养生息。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渔家

       建起当地第一栋楼房

  >>罗俊江是合江当地资历最老的渔民之一,从他的祖祖(爷爷的父亲)开始,罗家就以捕鱼为生,与赤水河结缘已有上百年,而那几艘被拆的渔船曾是他在水上的家。
  走在通往停船点的泥泞小路上,15岁就同父兄开始下河捕鱼的罗俊江说:“这门手艺传到我,已经是第四代了。”
  “小的时候,赤水河水很清,鱼也多,一网下去捞个上百斤不是问题。”然后拿到岸上去卖,收入还不错。罗俊江说:“我最喜欢夏天河边的早晨,阵阵凉风,空气中有水草的清香,不经意间会有鱼突然跳出水面,就像刚才扔进水里的石头,‘扑通’一声,让人莫名的欢喜。”而烙印在罗俊江脑海中最深影像,那是在薄雾中,爷爷划着小木船驶向河中央……
  与眼下常用的拦河网不同,罗俊江学捕鱼的时候,用的还是手作的渔网——据说,那张网最开始还是从他祖祖传下来的。这样的渔网修补起来很讲究。在他印象中,每当渔网破损,家里的女人就会用麻绳一根根搓出来再织在一起,随即用猪血加蛋清泡后,放在锅里煎,这样网的韧度才够。
  赤水河在设禁渔期之前,捕鱼人每年会有十个月在船上度过。但如此辛苦劳作,往往也能换回丰厚的回报。罗俊江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一家收获最丰的时候,3天时间收入能达到百元以上。而那时,当地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可能也就二三十元钱。
  在罗俊江18岁的时候,家里就盖起了两层小楼,成了凤鸣当地第一户修楼房的人家。因为家境殷实,当年给罗家兄弟提亲的人很多。而两兄弟成家后,也都继续着渔人的生活。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妻渔船
       那时捕鱼不愁销路

  >>合江县生活着40多户渔民,也有来自长江的部分渔民,他们多是夫妻作伴,驾船捕鱼,并在船上生活。这样的生活,罗俊江和妻子过了近30年。
  合江县位于长江、赤水河、习水河交汇处,是长江出入川的第一县。在全面禁渔前,赤水河每年的捕鱼期从5月1日开始到次年的1月31日。这里生活着40多户渔民,也有来自长江的部分渔民,他们多是夫妻作伴,驾船捕鱼,并在船上生活。这样的生活,罗俊江和妻子过了近30年。
  在繁忙的捕鱼季节,罗俊江和妻子每天下午4点多就开船起航,然后下网,等到第二天一早起网,平均一天能下五六网。几十年的捕鱼生活,让他对赤水河虎头到合江段的水域情况了如指掌。什么地方有暗礁,什么地方水流湍急,什么地方鱼多,甚至连鱼的种类都一清二楚。就是在漆黑的夜里,也照样能够下网捕鱼。他和妻子互相配合,在2个小时内,要将40斤重的拦河网一点一点沉入水中。
  那时罗俊江夫妻一年下来光是捕鱼就能挣七八万元。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钱。“赤水河水好,没有污染,是一条美酒河。鱼的肉质非常鲜美,我们渔民打上来的鱼基本上不愁销路。有时候,鱼还没捞上来就已经被餐馆的老板预订了。”
  长期的捕鱼生活,让渔民们对自己的身体也有着特别的自信。罗俊江说,他很少感冒,如果感冒了,妻子就给他煮一锅很辣的鱼。吃下去,出点汗,第二天感冒的症状就缓解了,“我们渔民像鱼一样离不开水,就是在船舱外睡上一晚,露水也不会打湿头发。”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7-1-10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坐沙发!:victory::lol
谢谢支持鼓励!:handshake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坏了
       高压电,地笼子…竭泽而渔

  >>靠水吃水的好日子,在几年前出现“变形”——像罗俊江这样老渔民也发现捕鱼变得越来越难了。
  而赤水河,也将由年度禁渔变作十年全域禁渔。为什么?罗俊江认为是“捕鱼的规矩坏了”。
  据称,赤水河上长期生活着“三类捕鱼人”,一类是如罗俊江这样的持有证件的渔民,一类是像李庆余这样每年划船过来的长江渔民,还有一类则是生活在河边有船但是没有捕鱼资质的村民。在赤水河渔民看来,虽然长江渔民和他们有竞争关系,但是最后一类捕鱼人才是真正破坏捕鱼规矩的人。大概在2011年的时候,赤水河边的一些村民开始用电捕鱼,接通高压电后,水面上会浮起大大小小一片死鱼,而事实上在水下还有大量被电晕或电死的鱼。
  而从那一年开始,“鱼的种类也少了,个头也变小了,有时候一网下去连只小鱼都捞不到。”罗俊江说,渔民会阻拦用电捕鱼的村民,当地渔政部门也在打击这种非法捕捞的行为。但是电鱼的人和渔民、执法部门打起了“游击”,禁而不止。
  渔民虽恪守底线,绝不使用电捕鱼。但是随着赤水河中鱼儿个头的变小,为了保持产量,渔民们在几年前开始采用一种叫“地笼子”的渔网。这种渔网的网眼很小,每个孔洞只有筷子头那么大,这意味着大一点的鱼苗都逃不出去。
  罗俊江兄弟在全域禁渔前,也用上了这样的地笼子,而祖传下来的老渔网早已破损废弃。罗俊江其实对于地笼子也很矛盾,一方面要想保持收入,只能使用这样的工具,并且增加下网频率,而另一方面,“捕到小鱼苗,还是会捡起来放回河里,主要是这些苗苗吃起也不安逸。”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禁渔十年
       一大家人吃饭怎么办

  >>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
  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10年。2016年12月30日,农业部网站发出的《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更好地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决定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10年。
  而在此《通告》前,从12月19日开始,合江县当地的多个乡镇就已陆续展开了对登记在册的渔业船舶、渔具的集中销毁。罗俊江两兄弟的4条渔船和渔具也在销毁之列,兄弟两家人也各得到了政府的补助和收购渔具款项各十余万元。
  看着渔船被拆,渔网被烧,罗俊江心里很清楚,自己干了大半辈子的渔民身份已就此结束。
  那几天,罗俊江都没睡好觉,他给妻子算了一笔账,以前捕鱼的时候每年能挣七八万元,“以后这笔收入就没有了,我们该咋办?”妻子劝他,“鱼不能打了,但是我们家还有土地嘛,以前河里面能捞到钱,以后地里面一样能种出钱。”
  在以前禁渔期的时候,像罗俊江这样的赤水河渔民,大多搞了一些种植水果,开设的鱼塘的副业。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副业将在未来变成主业。罗俊江说:“加上政府给我们这些退捕上岸渔民的补贴,我准备将果园的种植扩大,再搞一些其它的副业。只要人肯干,总能想办法找到收入的,毕竟一大家人还要吃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磊肖翔        摄影报道


发表于 2017-1-10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嘉陵江也应该这样。

发表于 2017-1-10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里要这样就好啦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禁渔 千里赤水河的最后一网(下篇)

       退捕上岸: “末代渔民”的命运转折

170148xzm6wu2624xqzff2.jpg

      被销毁的渔船静静地躺在赤水河岸边,罗俊江望着渔船发呆。


m_86c4eb1861cc3354f297abebc1108512.jpg

       被销毁的渔船静静地躺在赤水河岸边,罗俊江望着渔船发呆。


m_f11fdb7e6e3c5a7d5193d899ba687d17.jpg


       长江渔民李庆余从赤水河里捕上来的鲤鱼,重5斤3两,卖给了贵州赤水一家做河鲜的餐馆,30元一斤。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12月25日下午,罗俊江把在合江县城做厨师的儿子叫了回来,在邻居们的帮助下,一起把购买的2千斤鱼倒进了自家的鱼塘。也就在这天,罗俊江从新闻上看到,赤水河的禁渔期确定为十年,四川省水产局负责人表示,实施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既可以遏制长江流域鱼类资源衰退趋势,又可以改善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对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罗俊江还是想把捕鱼的手艺传给儿子,毕竟这门手艺在他的家族已经传承了上百年,也许赤水河的鱼会有恢复的一天,但是在县城里已经有了稳定工作的儿子,并没有明确表态。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与儿子的分歧



        父亲的意外:从小学捕鱼的儿子,当了厨师

  “等一下,等一下。”正当送鱼的师傅往桶里倒鱼的时候,罗俊江叫住了他们,然后将一条奄奄一息的鱼拣了出来。送鱼的师傅感叹:“20多年的老渔民眼睛硬是尖得很哟。”
  捕鱼多年,罗俊江练就了一副好身板,200斤一桶的鱼,他一连抬了五桶。22岁的罗江清看见父亲忙碌的身影,也要来抬一桶。一旁的长辈们开着玩笑:“你这小身板,得不得行哦?”
  罗江清抬起鱼桶就走,摇晃得厉害,刚走了几米,他就放下了担子,“好重哦,抬不动了。”旁边的人都笑了起来。
  罗俊江说,在儿子小时候,他就有意识地教儿子学习捕鱼。每年学校放假的时候,他驾船出去都会带上儿子,就是希望罗江清能学会这样一门手艺。但让罗俊江意外的是,儿子最终没有选择捕鱼这条路。
  罗江清成年后,先是外出打工,后来在合江县城的一个大酒店做了厨师,并靠着这份工作和家里的帮助,成家立业。罗江清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每个月放假两天,工作也不是很累。”父亲罗俊江用捕鱼挣来的钱给他买了一辆小汽车,从家里开车到县城只要十多分钟,这样他一有时间就可以回家看望老人。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子的选择:捕鱼生活太单调,与外界脱节

  罗江清不想再过父母那样的生活,“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而且还累,生活又单调,感觉和外面的世界脱节了。爸爸最远的地方只到过重庆,只晓得成都是个很大的城市。”这样的情况,在合江县的渔民家庭中很普遍。
  合江县密溪乡瓦房村,还居住着几户渔民。渔民蒋桂生今年50岁,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赤水河上开船捕鱼,慢慢地开始以捕鱼为生。在村子里,他家的土地不多。这些年,蒋桂生夫妻俩除了禁渔期都生活在船上。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也没有从事捕鱼,到外地打工去了。“退捕上岸”以后,蒋桂生也去了贵州打工。
  和罗俊江、蒋桂生的孩子一样,合江县许多渔民的后代并没有继承父辈们的职业。即便没有实施禁渔,他们也不想成为父辈那样的渔民了。
渔民到农民的转变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民到农民的转变



       挖塘养鱼: 等待荔枝量产

  2016年12月25日傍晚,货车拉来的两千斤鱼,全部被倒进了罗俊江家新挖的鱼塘。“主要是白鲢和花鲢,能卖10多元钱一斤,而野生白鲢的价格是30元一斤。”罗俊江说,等这些鱼养上半年,肉质好了,就能拿出去卖,而且出鱼量肯定比捕鱼多得多。
  从捕鱼到养鱼,半年就能见到成效,这让罗俊江稍微松了口气。但是要想恢复到当年捕鱼丰收时的收入,罗俊江说,至少还要辛苦五年。
  在合江县的45户渔民中,罗俊江还算是转型比较快的。一方面是因为捕鱼多年,家里还有些积蓄,同时,他们一家也提早做了准备。
  五年前,罗俊江就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荔枝树,捕鱼期捕鱼,休渔期种荔枝,已经成了一家人这些年来新的生活方式。现在,罗俊江家已经有了10亩果园,种植了荔枝、桂圆和真龙柚。罗俊江说,他们家的荔枝要实现量产,还要再培育五年时间。
  对于未来几年的生活,罗俊江是这样打算的:“一方面靠着政府补偿的款项填补不能捕鱼的空缺,一方面靠着鱼塘的收入填补家用,等到荔枝量产后,家里的经济来源也就有了保障。”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帮扶:帮助渔民转型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荔枝一直是合江县的一大特产,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唐代诗人杜牧诗作《过华清宫》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描写古代将合江荔枝装入楠竹筒中,八百里加急运往长安的盛况。
  合江水产渔政局局长袁大春介绍,当地政府在赤水河全域禁渔后,对渔民的补助和扶持主要包括几方面:一是每人5000元的渔民转产过渡期生活补助,以及每人3万元的产业扶持金,帮助渔民发展产业;二是对于此前正规合法的渔船、渔具和其他辅助捕捞工具由乡镇集中进行收购处置;三是对两年内无非法捕捞行为的捕捞渔船船主和船员进行转产技能培训。
  据罗俊江说,他们夫妻二人,在这次禁渔后,得到了共计约13万元的补助,并准备参加后续的种植和养殖培训。
  罗俊江兄弟俩所在的虎头镇甘雨村有4户渔民家庭,20多个人。该村的代理村主任张华友介绍说,甘雨村历来就有打渔的传统,不过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和保护的加强,整个村的产业都在发生变化。“目前,全村有8千亩荔枝树。村上的4户渔民家庭也不再是单一的靠捕鱼为生了,要么种荔枝,要么搞养殖。退捕上岸政策实施后,村上将配合县里对他们进行转产技能培训,为他们的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张华友说。
  据当地渔政部门介绍,合江县此次涉及到转产的45户渔民家庭中,还有20%是主要依靠捕鱼收入为生的,他们的转型可能会相对慢一些。这部分渔民也是当地政府后续重点帮扶的对象。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     话


   赤水河老渔民:十年后若能捕鱼不再使用地笼子

  像罗俊江这样的老一代赤水河渔民,已经不可能等到十年禁渔结束后再继续捕鱼为生了。
  但他们都还盘算着,也许十年后,赤水河的鱼类能够得到恢复,他们的后代还能重温捕鱼的生活,“到那时,我们肯定不会使用地笼子了。”让赤水河和捕鱼为生的人回归到多年前的平衡。
  华西都市报:这次禁渔十年,以后还想捕鱼吗?
  罗俊江:当然想过,不过禁渔的时候肯定不捕了。毕竟我们还是希望这次禁渔后,河里的鱼能渐渐恢复,也许十年后,鱼的种类会变得多起来,个头会更大。我觉得那时政府再组织有计划的捕鱼,应该还是可行的。
  华西都市报:到那时,还会使用地笼子吗?
  罗俊江:不会了。我一直想把捕鱼的手艺传给儿子,毕竟捕鱼的人在这条河上都生活了千百年了。禁渔结束后,鱼多了大了,我们不需要也不想再使用地笼子这样的网了。
  华西都市报:全域禁渔后,你们会帮助政府阻拦非法捕鱼吗?
  罗俊江:肯定会,政府会在河边安装监控。而且我有时间了要去河边转一转,看看有没有非法捕鱼的,毕竟赤水河需要大家共同来保护。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变    迁


      赤水河禁渔长江鱼紧俏     

    长江渔民:     自己也会有上岸的一天

  随着赤水河全域禁渔,长江渔民的生意变得紧俏,甚至有贵州餐馆通过快递收购长江野生鱼。但在长江渔民看来,这样的紧俏只是短期利益,在未来他们可能也会有面临转型的一天。



2018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惊    喜


   订鱼客户越来越多

  在赤水河全域禁渔铺开的这段时间,还未全面禁渔的长江渔民感受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找他们订鱼的客户越来越多了。
  “李二哥,我要的鱼准备好没有,马上喊快递给我送过来,中午客人要吃。”2016年12月25日早晨,在渔民中有些名气的长江渔民李庆余一边接电话,一边打捞放在船底鱼舱中的野生鲤鱼。
  “鱼是头一天刚从赤水河里捕上来的,5斤3两,要卖给了贵州赤水一家做河鲜的餐馆,30元一斤。”李庆余说,对方要求中午之前通过快递走高速公路送到贵州赤水,这样客人在午饭的时候就能吃到新鲜的赤水河鱼了。
  虽然赤水河已经禁渔,但是在这一流域喜好吃野生鱼的饮食习惯依然没有改变。由于在2016年初,贵州就开始推进渔民“退捕上岸”,停止在赤水河上捕鱼。而随着赤水河全域禁渔的开始,从长江捕捞起来的野生鱼也逐渐卖到了赤水河流域。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