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心中叹息:这家拉面馆前景不妙! 昨天傍晚,我都路过三四次,确实,一直没有人吃。有个小伙子进去了,一会又没见,如果不是打包走了,那这个“五一节”的第一天晚上,可能没有营业额。而前一天才开业。
看着两个老年人守在那里,冷冷清清,我心中还是酸楚。
不过也没有办法,毕竟,这就是生意,这是世道。
(二)不是我扯把子卖打药,我特别爱观察那些面馆、小馆子、小营生的生存状况,我看开不走的,多半就会,准的多。
广场附近优汁良品那边原有个舌尖上的美味关了,后来有个做酸辣粉的,我吃了就觉得要垮,果然垮。水吧街司马冒菜不行,果然没多久就关了。就是说,我感觉到不妙的,就差不多要毙。
我还觉得风味园不妙,原稻香鲜那里,但现在还是在开,应该也不怎么样。原新车站后门那个米粉轩,是邻居刘阳开的,一装修我就在观察,我觉得不妙,以前做了炒菜,现在也就只做米粉,请的人也散了,只有刘阳做。另外两个熟人开的诚膳和兄弟伙粉馆,收入也差强人意。
门面、技术、产品、成本控制、管理。。。。。。
其实,我想说的也有一句:有的人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技术不行,又不学习改进。还自以为是,那失败是在所难免。
(三)这个店就位于政府街近交通局伙食团处。
是两个说普通话的老年人在做,可能是新疆人。
面是拉面,名称是新疆拉面,其实也不是那种我们常见的一把一把拉成的兰州拉面那种。
其实就是一根面。大条切成小条,然后泡油里面。下面时用手一根一根的捋成细条,一根就是一碗。
这个东西我就熟悉了。
如果你在58上搜索,加盟一根面技术的消息就是我发出去的。
而最近火爆的黄龙溪那个风骚妖娆的拉面小哥哥的视频,很多人也看过,据说他有五六十万的粉丝了。我在阆中做麻花时就学了这个技术。
它的特点或许说亮点就是:噱头。把锅放于门口,当街拉面,上下翻飞,很是拉风,围观如云。
缺点是费人工,费时间。
虽然劲道,但对有的人来说也略显硬。
产品本身没什么局限,但思维上:要把它仅当作产品中的一种才对,不能以这一种就包打天下,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这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需求多样化差异化了。
即便是特产,太小众、消费频次低、价格高、宣传不力,想短期出名获利,也是空谈。
而这家新开的拉面馆,可能就具备了以上几点,还加上:门面位置差。如果租金高,更不好做了。
就其产品本身,我也只是吃了一小份。份量不是很大,想来如果就是大份,对我们这些喜欢吃面的面虫来说,份量也不会够。味道一般。就是说他的配菜、作料、馅料臊子,也很一般,感觉就是西北风味:乱炖——红萝卜、青椒、土豆等杂和一起,油也不大。这就有局限性了。
幸好两个老年人,开支或说工资不算太高。
(四)15年3月我就挂上了“一根面”信息,也有二十来人给我打电话询问,但是,一听价格20000,再深入联系的就少了。因为我也只是懂一些,真要学,是在朋友那里,他可不少价,我便也没法少价。
近日,我想找一二兄弟来做。但他们店本身做得也不好。我也不可能免费传给他们。他们也没定下心。这个也涉及到要适当改门面内的布局。
毕竟,生意好坏,也不是靠这一单品。要靠店内其他各类产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是一根面,也只是吸引人进来。就是一个人只吃一碗,也不够。人流量大了,也拉不过来。必须要搭配销售的产品。
就是面,也得讲究配料配菜臊子,也因人而异,各有千秋。面再好,臊子不行,也不算好。
一根面作为景区的一种招牌小吃,这很好;作为求生存技艺,也要搭配使用;而要把其作为群众的日常小吃,就基本是定位错误了。
就是我们蓬安县赫赫有名的麻花,也不能是我们的日常消费,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在外乡友的寄托,升级为特产后,作为一种礼品迎来送往的。是礼品的首选,并不是日常小吃的首选。特产也不是天天吃,不象米和面。
就如昨天晚上有美女朋友欣欣然说要搞直销了,说要认真搞一搞闯一闯,要开卡,要组队,很大义凛然前途无量的样子。我说:不管有限极无限极天狮狗狮,它首先是个小众产品,二是价格不菲,三是消费频次低,还不说感觉已经是疲软期了。连雅芳都不行,不是很有才很人人缘的牛人就只简单试试水。
成功产品本身的特点和要件,基本是相通的。
(五)建议:略
有网友就要说,你天花乱坠,怎么搞你说说建议吧。
见谅,篇幅已经太长,下回分解。
这也是玄机,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