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潮水总会漫过沙滩 生命脆弱如一根丝线,不禁扯就会断,生命脆弱如一纸薄禅,不禁碰就会破,昨日还那么生机,今日却撒手人寰。如此轻薄,如此纤弱。没有道理,不去爱自己,没有理由,不去宽容自己,茶与生俱来,生长羽化的过程是一种德行,一种奉献的德行;经历的苦痛,是一种磨练,是一种默然的磨练,来了去了,去了来了,没有轰轰烈烈,直然把精华与性情留给了人们。人们从茶的本身悟出了许多的道理,把禅茶文化植入生活,一种既平凡又清奇的生活,这也是佛道文化汇入生活的一种体现。当我们略知了茶的一二,当我们再品茶啜茗的时候,就会升起一种敬意,一种由衷的敬意。谁说茶的短暂不是一个轮回,谁说人的一生不是一个轮回,茶人一体本无妨,静静地茶,淡淡人生,谁说不是最好的修为呢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
身体与欲望一起走进了那个未来,人人都要去的地方。富贵与贫穷,幸福与忧伤,快乐与痛苦,疾病与健康,金钱与诱惑,没有属于你,只是来过,品过尝过,苦过累过,有什么属于你没有,连生命都把握不住,过得快乐一点,过得轻松一些,舍下是快乐,放下是幸福,没有舍不得,那是不想舍,没有放不下,那是不想放。一切皆是过眼云烟,看淡,拥有时珍惜,失去时淡然。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慧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风流所及,宗派纷纭,于南宋传入日本。茶之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起始是因为形而下的健胃和提神。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唯许饮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形而上的心灵净化,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你相信有走出来的风景吗?
在一条走错的路上,别人都步履蹒跚,愁眉不展,你却依旧笑颜如花,坦然前行,久而久之,你就成了错误路上的一道风景,亮丽了别人的眼睛,愉悦了自己的心。心不同了,感受也就不同了,心明媚了,伤痛也会远离了。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有欲望。尘世里的各种纷繁复杂,皆出于人心中的情感欲念,然而佛缘中的遗忘,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度到的。否则人人一叶菩提渡江成佛,众生又会有何苦难,如果真能如此,那时怕也就感受不到拈花一笑的释然了,命运给每个人同等的安排,而选择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酿造自己的情感,则在于个人的心性,平和之人,纵是经历沧海桑田,也会安然无恙。敏感之人,遭遇一点风声,也会千疮百孔,这尘世之上,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一条悲伤的河流。你有你的疼痛,我有我的艰辛,灿烂微笑的后面藏着多少忧伤?并非不痛,只是不想展示自己的脆弱。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要温存永生,只需嘴角上扬,那就是最美好的故事。一个人的美丽,并不是容颜,而是所有经历过的往事,在心中留下伤痕又褪去,令人坚强而安谧。所以,优雅并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一种阅历。淡然并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一种沉淀,俗子凡夫若我,只因那些个温饱爱怨、七情六欲、外思内怨……终是各个心头缭绕,抛不开剪不断,故而所希冀的种种美好,不过是红尘里不可及的一朵绝尘的花,是心灵荒原上的虚幻景象罢了,生命注定是一场踽踽独行的旅程,人生有时就是一个人的舞蹈,一个人的绝唱,一个人的自我的流放。无源而起,无果可寻,无须诉说,三千弱水,任它是这一瓢,或那一瓢。
岁月若水,万千轮回。时光的潮水总会漫过沙滩,不断冲击着心的城堡。时光的流沙向着美丽,也向着孤独。所谓的希望多半是失望。所谓的感觉多半是错觉。所谓的理解多半是误解,不必扣问,亦不必画地为牢,要学会随缘而变,不变随缘。相信所有的烦恼都会过去,所有的光辉都会淡去,所有的苦难都会平息。其实,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被印证、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应当相信,以冷静与平和、以坚忍和不屈最终会赢得平静和了悟。
人越年长,便会逐渐对身边的人和事越来越淡然。犹如坐看云起云落,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随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永远都不会老,老去的只是容颜,时间会让一颗灵魂,变得越来越动人,品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丌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里青藤讲的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我以为陈继儒强调的“一人得神”和张源讲的“独啜曰神”更近茶道之道。
论茶道,近代日本似乎更有心得。茶自唐代传入东瀛,至十五世纪僧人珠光奠定了一套简单朴素的茶道仪式,十六世纪经千利休进一步完善,坚定确立了闲寂、枯淡的茶道美学观点,并使之升华到民族艺术的高度。日本是岛国,偏安一隅,民族单一精致,善于吸收、总结、沉淀、堆积和挖掘。而且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象中国茶道受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综合影响,而最终归于“中庸”平和。日本茶道由僧侣引进,始终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自宋代禅宗东布,更使茶、禅融会贯通,达到“茶禅一味”的三昧之境。禅和茶文化影响至深,虽歌咏四季之美,实与禅相通。品茶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致,茶道的确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与禅的确有着一种浓稠的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王仕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