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520|评论: 57

四川电力在“改制”口号下贱卖:十亿国资流失

[复制链接]
518

发表于 2005-6-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电力在“改制”口号下贱卖:十亿国资流失

《瞭望新闻周刊》最近在四川省地方电力局了解到,一些县(市)以国有企业改制的名义,对地方电力企业超低价划转、贱卖,导致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5月18日,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政研室主任师级灵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四川被出售的地方电力国有资产,80%以上是在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后进行的,有的甚至不对原有资产进行评估,疯狂贱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以改制的名义,四川省已有28个县出售了地方电力企业国有资产,出售的地方电力总资产达48.4亿元。其中,四川省电力公司代管的县有11个,电力资产流失约有3.36亿元;水利系统管理的县有17个,电力资产流失约有6亿多元。

   他告诉记者,四川省已查处了几起地方电力国有资产转让的案件。这些案件反映出,地方电力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背后,伴生着严重的腐败行为,暴露出个别地方领导抱着“今朝不管明朝事”的思想和错误的政绩观,“卖家产装门面”,有的打着国有企业改制的幌子,暗箱操作,低价处置国有资产,从中大肆捞取好处。而且,一些地方电力公司的管理层以“改制”为名,低价评估、抬高债务,压低净资产,出让政策过度优惠,以股份制改造为名,侵吞国家财产,严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

   “改制”口号下的贱卖

   师级灵介绍,四川省国资委2004年8月才成立,“过去的省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设在财政厅,监管力度非常弱。我们就地方水电国资流失问题反映过无数次,甚至在2000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停止电力国有资产转让后,欺上瞒下、暗箱操作贱卖、私吞国资的现象依然严重。”

   他举例犍为事件。2002年8月,乐山市犍为县委、县政府拟出售犍为县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地方电力局获悉后,随即由副局长李银书带队前往调查。调查组向犍为县宣传了国家有关政策,明确指出,未按国家规定程序审批的国有电力资产,不得随意出售。

   然而以县委书记田玉飞为首的主要领导仍然有禁不止,于2002年11月27日,将拥有4.6亿元总资产、1.9亿元净资产的犍为电力仅作价4000万元,顶住压力,连夜开会,匆忙签约卖给乐山市的民营企业东能集团公司。与此同时,乐山市电力股份公司、四川水电产业集团公司等企业均提出开价8000万元购买该公司,但却被拒之门外。事后查出,仅田玉飞一人就从东能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德军那里受贿1000多万元。去年年底已被立案侦查。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凉山州的甘洛县。甘洛县将资产优良、评估价为3300万元的“特克电站”,仅以1566万元卖给当地的个体老板木呷拉哈,且实行分期付款的方式,木呷拉哈实际只出资500万元即取得了电站资产所有权。5个月后,他便以3300万元的基价,将电站49%的股份转卖给浙江某企业,除自己尚有该电站51%的股份外,仍渔利1734万元。

   据师级灵介绍,“国办发200069号文”明确要求除按国家规定程序审批的资产重组、电站出售、盘活存量项目外,停止其他任何形式国有电力资产流动。但文件下发之后,四川省北川、合江等多个县仍然违规转让电力资产。在许多地方,国有电力优良资产已经严重流失。如:有固定资产原值1.15亿元,有4269万元经营性净资产的武胜县电力公司,仅以600万元的价格被卖掉。

   当时负责调查此案的四川省地方电力局副局长李银书在调查报告中指出,“这是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集体暗箱操作的结果。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十几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均签了字,共同承担责任,实际上都没有承担责任。”

   他沉痛地指出,“现在好端端的一个国有企业,年利润200多万元的电力企业,就用600万元卖掉了。按国有资产有关规定,即使国有企业在严重亏损,资不抵债,面临倒闭、破产的情况下,将国有资产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也必须进行资产清理,资产评估后报有关部门审批。由此可见,县领导要求‘支持改革、特事特办、不要有杂音’,进行暗箱操作,只能说明其急不可待,另有所谋。”

   三大“失血口”

   四川是全国小水电最发达的省,181个县(市、区)中就有170个县有小水电,其中124个是以中小水电供电为主。现有四川全省地方电力总资产达358.6亿元,其中电力经营性资产257亿元。为了割掉地方电力国资流失的“毒瘤”,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于今年初挂牌成立。四川省政府授权该公司对全省地方电力资产进行投资、经营、管理。目前,该公司已着手清产核资,并对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展开调查。

   四川省地方电力局调查发现,全省地方电力国有资产流失大致存在三大“失血口”:

   首先就是少数人利用国有大型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对地方电力进行低价或超低价收购,地方电力最终大量流入了私人、小集团甚至个人手中。

   四川省水利厅有关人士介绍说,1997年一些国有大型电力企业为了适应当时的电力体制改革,为职工谋福利,为资金找出路,成立了许多电力三产企业。利用垄断地位,超低价收购国资,最后进入个人或小集团腰包。

   地方电力局有关人士为记者介绍了其惯用伎俩。为了低价收购,某些国电企业利用他们垄断的电力调配权,抓住地方电力的一个弱点,水电不能平衡,不能调峰调谷,可以对地方任意拉闸,让全县陷入一片黑暗。他举例,2004年5月,南江县小水电协会带领各电站负责人来到省地电局反映:巴中电业局三产企业对该县小水电站进行逼购,放言“(电站)卖就活,不卖就死。”供电系统的绝对垄断,使得电力多供、少供、检修断电、故障跳闸等等,都成了胁迫地方电力“举械投降”的“撒手锏”。

   很多地方政府逼于无奈,或者低价卖给对方,或者交由对方代管,最终都被贱卖给对方的三产公司。据师级灵介绍,目前全省已经有十几家市县电力公司被变卖给了国有大型电力企业的三产公司。这种三产公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四川省启明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其宣传资料显示,2000年成立,2003年年底资产已达10亿元,销售额10亿元,利税超6000万元。

   其次,就是民营企业或个体,用行贿受贿的手段,超低价收购地方电力国有资产。知情人士说,最典型的就是犍为事件,“违法卖给私人后,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是职工和社会的不稳定,二是不履行社会职责。”犍为县电力公司(含电站和电网)卖给了王德军后,王德军又用犍为电力作抵押,贷款2亿多元搞了房地产,而火电厂无钱维修,出现安全隐患。

   其三,在改制过程中,经营者利用其制度设计的地位,以弄虚作假的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改制中,把资产低评估,负债整高,用活用足政策,以把国有资产买到自己手中。北川县电力总公司在改制中,原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元春私分国有资产6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堵漏“关键”在干部与机制

   四川省省委书记张学忠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核心是利益,关键在干部”,再不严格制止,将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四川省地方电力局局长张忠孝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指出,省政府去年还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全省地方电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对地方电力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并已查处了犍为、甘洛等地官商勾结、导致国家财产损失的腐败案件。”

  他强调,为此省政府建议:一、要认真贯彻川府发[2004]31号文件,坚定不移地进行地方电力产权改革,以利整合地方电力优势资源,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三农”服务;二、保持国有经济在电网资产中绝对控股权。加强对全省地方电力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待其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完成后,依法依规进行产权改革;三、鉴于电力行业的基础性、特殊性和目前的情况,建议县级国有资产的处置由省国资委批准后,依法依规处置,严防地方电力国有资产以各种形式流失。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em02][em02][em02][em02][em02]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5-6-4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显然当权派

[em02][em02]

发表于 2005-6-4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5-6-4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楼上的贴子,实际上我早也在别处多次看见过,现在借四川新闻网说说我的看法。我要说的是,这篇贴子说的的确是事实,但我更要说事实后面的真像.

80年代改革初,在国家电网不能完全满足很多中小特别是边远城市的情况下, 在当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大网也让出了很多原有现存的地区和电网的情况下,各地开始(以县为单位)组建了自己的电网.(这些主要是在小水电比较丰富的山区城市,依靠几个比较大的水电站为中心,组建了自己的供电网).这在当时的确是起到了好的效果。效果也很显著,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肯定。作为政府的统一管理,成立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水电厅的一个机构)为主管管理全省的小水电。(当时在中央政府,水电是一个部)

但这些地方电业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当时国家形式的变化,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在

1、由于电力的特殊性,其收益是不错的。地方电网是由当地政府主持组建的,从此电站、电网(电力公司)就变成了各级政府的提款机;也是各级政府为了业绩而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同时也是解决政府子女的好去处;从而慢慢变成一个人员雍肿的官办企业。使企业负担过重得不能好的良性发展。

2、由于地方小水电本身的局限性,如技术、资金、地区性以及和政府的关系限制了他的发展。使他不能更好更大的发展。就是四川的两大上市公司(乐山电力、岷山电力)也是如此。(举个不当的例子,和当初抗日时的游击队一样,在当时他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建立是必要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再说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本身是依靠政策拼凑起来的机构,他们对供电企业并没有多大的业务指导。对下并没投资(最多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帮忙跑了一些政策允许的优惠政策),在平时工作中最多是传达(组织贯彻)一点有关国家的方针政策,收取下面的各种报表罢了。所以他在这一系列化的改革中没有一点发言权。也是改革的各方都把他抛弃的重要原因。

3.随着90年代中期,当时电量的富余,出现了有电卖不出去的现象,这时大小网开始了竞争,表现在相互之间都想进入到原来对方供电的区域。也开始了常见的价格战。90年代中期修的电站正处在价格上涨的高峰时期,也造就了过高的发电成本。这时的电站一主面要支付过高的发电成本(主要表现在银行的货款上),又要应付由于上述原因(电量的富余)电价下降代来的收入减少。这就造成了电站的大量亏损。这时也成为了(各级)政府抛售(改制)电站的开始。

4、由于这些小水电都是依靠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发电建网的,但到了冬天,水电不能平衡,不能调峰调谷,这些依靠水发电供电的企业就没有水可发供电的了。就出现了有网无电的局面。这时由于某种原因,大网也找出自己的借口不向这此地方供电企业提供电力了(当初建网时,预想的是在小网电力丰富时把多余的电量卖给大网,在小网无电时从大网转供电给小网;在大小网无矛盾时也的确能做到)

所以说地方电力企业改革(改制)是必然和必须有的。

在任何一级政府没有出台任何有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下,改革(改制)开始了,由于这些电站电网企业归属不同的政府,就出现了各自为政,各种不同方式的改革(改制)。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在没有政策,没有前例的情况下,各地不同方式的改革,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实际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地政府在改革上的角色和态度决定了改革(改制)的成败。从总的来讲,凡卖给民营企业的就是问题出得最多的企业。也是国有资产流失最多的企业。而托管给大网的企业基本上都能做到双赢。

至于在改革(改制)中出现的那些贪污受贿的事,我想自有国家的法律来管他,这和电力网本身的改革并不矛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4 18:31:03编辑过]

发表于 2005-6-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天涯剑客在2005-6-4 15:39:00的发言:

今天看了楼上的贴子,实际上我早也在别处多次看见过,现在借四川新闻网说说我的看法。我要说的是,这篇贴子说的的确是事实,但我更要说事实后面的真像.

80年代改革初,在国家电网不能完全满足很多中小特别是边远城市的情况下, 在当时有国家政策的要求,在大网也让出了很多原有现存的地区和电网的情况下,各地开始(以县为单位)组建了自己的电网.(这些主要是在小水电比较丰富的山区城市,依靠几个比较大的水电站为中心,组建了自己的供电网).这在当时的确是起到了好的效果。效果也很显著,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肯定。作为政府的统一管理,成立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水电厅的一个机构)为主管管理全省的小水电。(当时在中央政府,水电是一个部)

但这些地方电业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当时国家形式的变化,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在

1、由于电力的特殊性,其收益是不错的。地方电网是由当地政府主持组建的,从此电站、电网(电力公司)就变成了各级政府的提款机;也是各级政府为了业绩而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同时也是解决政府子女的好去处;从而慢慢变成一个人员雍肿的官办企业。使企业负担过重得不能好的发展。

2、由于地方小水电本身的局限性,如技术、资金、地区性以及和政府的关系限制了他的发展。使他不能更好更大的发展。就是四川的两大上市公司(乐山电力、岷山电力)也是如此。(举个不当的例子,和当初抗日时的游击队一样,在当时他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建立是必要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再说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本身是依靠政策拼凑起来的机构,他们对供电企业并没有多在的业务指导。对下并没投资(最多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帮忙跑了一些政策允许的优惠政策),在平时工作最多是传达(组织贯彻)一点有关国家的方针政策,收取下面的各种报表罢了。所以他在这一系列化的改革中没有一点发言权。也是改革的各方都把他抛弃的重要原因。

3.随着90年代中期,当时电量的富余,出现了有电卖不出去的现象,这时大小网开始了竞争,表现在相互之间都想进入到原来对方供电的区域。也开始了常见的价格战。90年代中期修的电站正处在价格上涨的高峰时期,也造就了过高的发电成本。这时的电站一主面要支付过高的发电成本(主要表现在银行的货款上),又要应付由于上述原因(电量的富余)电价下降代来的收入减少。这就造成了电站的大量亏损。这时也成为了(各级)政府抛售(改制)电站的开始。

4、由于这些小水电都是依靠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发电建网的,但到了冬天,水电不能平衡,不能调峰调谷,这些依靠水发电供电的企业就没有电可发供电的了。就出现了有网无电面。这时由于某种原因,大网也找出自己的借口不向这此地方供电企业提供电力了(当初建网时,预想的是在小网电力丰富时把多余的电量卖给大网,在小网无电时从大网转供电给小网;在大小网无矛盾时也的确能做到)

所以说地方电力企业改革(改制)是必然和必须有的。

在任何一级政府没有出台任何有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下,改革(改制)开始了,由于这些电站电网企业归属不同的政府,就出现了各自己为政各种不同方式的改革(改制)。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在没有政策,没有前例的情况下,各地不同方式的改革,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实际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地政府在改革是角色和态度决定了改革(改制)的成败。从总的来讲,凡卖给民营企业的就是问题出得最多的企业。也是国有资产流失最多的企业。而托管给大网的企业基本上都能做到双赢。

至于在改革(改制)中出现的那些贪污受贿的事,我想自有国家的法律来管他,这和电力网本身的改革并不矛盾。

顶!说得好!

发表于 2005-6-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剑客说得很到位。

其实据我了解,事实上地方发电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比如地方小水电,理论上可以和大电网互补互补,其实是在大电网的淫威下过活,5分钱一度的电都可以不要你的,为什么?爹不同。

发表于 2005-6-4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天涯剑客在2005-6-4 15:39:00的发言:

今天看了楼上的贴子,实际上我早也在别处多次看见过,现在借四川新闻网说说我的看法。我要说的是,这篇贴子说的的确是事实,但我更要说事实后面的真像.

80年代改革初,在国家电网不能完全满足很多中小特别是边远城市的情况下, 在当时有国家政策的要求,在大网也让出了很多原有现存的地区和电网的情况下,各地开始(以县为单位)组建了自己的电网.(这些主要是在小水电比较丰富的山区城市,依靠几个比较大的水电站为中心,组建了自己的供电网).这在当时的确是起到了好的效果。效果也很显著,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肯定。作为政府的统一管理,成立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水电厅的一个机构)为主管管理全省的小水电。(当时在中央政府,水电是一个部)

但这些地方电业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当时国家形式的变化,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在

1、由于电力的特殊性,其收益是不错的。地方电网是由当地政府主持组建的,从此电站、电网(电力公司)就变成了各级政府的提款机;也是各级政府为了业绩而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同时也是解决政府子女的好去处;从而慢慢变成一个人员雍肿的官办企业。使企业负担过重得不能好的发展。

2、由于地方小水电本身的局限性,如技术、资金、地区性以及和政府的关系限制了他的发展。使他不能更好更大的发展。就是四川的两大上市公司(乐山电力、岷山电力)也是如此。(举个不当的例子,和当初抗日时的游击队一样,在当时他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建立是必要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再说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本身是依靠政策拼凑起来的机构,他们对供电企业并没有多在的业务指导。对下并没投资(最多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帮忙跑了一些政策允许的优惠政策),在平时工作最多是传达(组织贯彻)一点有关国家的方针政策,收取下面的各种报表罢了。所以他在这一系列化的改革中没有一点发言权。也是改革的各方都把他抛弃的重要原因。

3.随着90年代中期,当时电量的富余,出现了有电卖不出去的现象,这时大小网开始了竞争,表现在相互之间都想进入到原来对方供电的区域。也开始了常见的价格战。90年代中期修的电站正处在价格上涨的高峰时期,也造就了过高的发电成本。这时的电站一主面要支付过高的发电成本(主要表现在银行的货款上),又要应付由于上述原因(电量的富余)电价下降代来的收入减少。这就造成了电站的大量亏损。这时也成为了(各级)政府抛售(改制)电站的开始。

4、由于这些小水电都是依靠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发电建网的,但到了冬天,水电不能平衡,不能调峰调谷,这些依靠水发电供电的企业就没有电可发供电的了。就出现了有网无电面。这时由于某种原因,大网也找出自己的借口不向这此地方供电企业提供电力了(当初建网时,预想的是在小网电力丰富时把多余的电量卖给大网,在小网无电时从大网转供电给小网;在大小网无矛盾时也的确能做到)

所以说地方电力企业改革(改制)是必然和必须有的。

在任何一级政府没有出台任何有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下,改革(改制)开始了,由于这些电站电网企业归属不同的政府,就出现了各自己为政各种不同方式的改革(改制)。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在没有政策,没有前例的情况下,各地不同方式的改革,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实际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地政府在改革是角色和态度决定了改革(改制)的成败。从总的来讲,凡卖给民营企业的就是问题出得最多的企业。也是国有资产流失最多的企业。而托管给大网的企业基本上都能做到双赢。

至于在改革(改制)中出现的那些贪污受贿的事,我想自有国家的法律来管他,这和电力网本身的改革并不矛盾。

说的有道理,分析得较透彻!一句话-----在电力体制改制中,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根本没有发言权!为什么现在他们要叫了?是因为,以后地方电力都改革变成了股份制公司后,他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迟早被淘汰的单位!以前有各地方电力公司在供养他们.现在呢?由于地方电力许多被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及利润分配起了很大的变化,由参股投资者说了算.他们能不着急吗?找些什么国有资产流失的理由使自己能够得到生存.说什么国家电力公司搞垄断,简直是屁话!如果在政府不干预用户选择供电企业的话.我想不说也知道,谁会用电压不稳定、质量不可靠、电价过高的地方电?真正竞争的话,地方电力死光光!当然地方电力局也会死掉了。[em03][em03][em03]

发表于 2005-6-4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

发表于 2005-6-5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仅是电力公司!很多国家企业都是如此·!

发表于 2005-6-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有的“改革”应该好好的反思了!

发表于 2005-6-6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抄他腐败分子的祖宗八代!!!![em04][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5-6-6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有资产流失随处可见,企业改制只是腐败分子又一捞钱的机会。

发表于 2005-6-5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弟!小老头问是由集体---公家---私有。这过程中的猫腻?你所答非所问啊!

[em07][em07][em07]

发表于 2005-6-6 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

发表于 2005-6-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产党敢真正反腐败吗?

发表于 2005-6-6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kao
发表于 2005-6-5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出,改革富了贪官穷了人民,失落人心,人民财产没了!

发表于 2005-6-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撒子人民电力?完全是它妈几爷子的钱库!

发表于 2005-6-5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痛打吃国有资产的电老虎!还人民的血汗钱!

发表于 2005-6-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有关部门严厉查处这类事件。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