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藏深山的古村落----大同中华村
一、镇龙桥
朋友打电话问我,知不知道大同中华村。虽然我在大同工作过几年,但对中华村没有印象。他说,大同中华村是邛崃现在少有的保存非常完好的古村落。他说,里面的古民居,古桥,古树,古碑,古民风,非常值得一看。我问,古桥,是不是到石笋山路上的那座金凤廊桥,他说不是。4月8日,我们决定探访中华村。汽车一过大同场,沿着到花水湾的公路,爬到山顶,然后突然左拐,进入一条很窄的村道,汽车又一路急速下坡。路上被一辆拉竹麻的农用车挡了路,担搁了半个小时。
我们在一条两山夹峙的小河边,看见了一座廊桥横跨两岸。我走在桥上面,那些铺在桥面上的厚厚的木板子,被时光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凹凸不平,给人浓烈的沧桑感。从碑记上看,它建于同治六年(1867)年,名叫镇龙桥。桥梁为木结构,廊顶盖有小青瓦,重檐式。它与大同金凤桥有些相似,但金凤桥为石拱桥,单檐。而镇龙桥因为用园木作为桥梁,所以采用了重檐式,它的重檐式建筑有利于避免桥体受风雨的侵袭,对行人遮风避雨更有好处。桥的栏杆用的是花瓶状圆柱形,比较讲究,也很少见。150年了,历史上培修过四次。原来大同场口的那座廊桥,与它类似,也是木梁,但早已经消失殆尽,而这镇龙桥还依然屹立,真不容易。我想,幸好镇龙桥在这深山里,在山民的呵护下保存了下来。如果在坝区,可能早就是拆除的命运了。
离开镇龙桥,汽车又开始往上爬,路更窄,勉强容一车通过,急促的回头弯反复出现,我很担心,如果前面出现来车怎么办。我估计从大同到李岗,也许只有几公里路程,时间只有几十分钟,但路况之差,我坐在副驾驶位置,也感到一阵阵紧张。这是一段难忘的的乘车经历。
二、红豆杉
汽车开到了这条村道终点,只能停了下来。我们远远地望见一个村落,青瓦木屋,鳞次栉比,横在我们面前。这个村落,小地名叫李坪村。一棵高大的红豆杉,像一个警卫,站立在村口的道旁,非常抢眼。它需要三人才能合抱,高十余米。赭红色树干,捧起了翠云般的叶子。现在被村民用竹篱笆围了起来保护。树身三米高处,从上到下刻有菩萨三尊。疑为佛主,观音,山神像。这棵树,政府已经作为珍贵名木挂牌保护。
我们进入了村子,请了土生土长,曾经担任支部书记的候大爷给我们当向导。他边带我们在村子里转,边向我们讲这山里的故事。
候大爷说,村口那棵红豆杉树是明末时迁徙在这里移民发现的,至少有400多年了。他从小就看到树上刻的菩萨像,原来比较浅,随着树子长大,菩萨像已经凹入到树干里了。它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是这个村落的标志树。在清朝的时候,祖辈们就约定,将这棵红豆杉树,作为这个村落的风水树保护,任何人不得砍伐。为了防止后人擅自砍伐,还在树身中,打入了很多铁锅的碎片,以增加砍伐的难度。
从高处俯看李坪村,整个村落,大概有十几户人家。几十间瓦房紧紧抱成一团,座落在一个半山坡的一个小坝子上。现在像这样的聚居规模古村落,已经留存不多了。
进入了村子,作为深山老林里的村落,有两样东西使用非常普遍,那就是漫山遍野的树木和石头。靠山吃山,就地取材,木头和石头。它们是当地人生活,生产的必须品。这里出产的石头成灰黄色,当地叫青石,是一种砂岩。与其它红砂岩相比较,细密紧致,硬度更高,不容易产生片剥现象。石头除了用来建房造屋铺路搭桥,连猪圈基本都是用青石砌成,候大爷告诉我,粪坑也是石头砌的,坑四壁用石头砌,坑的底也用石头铺。树木在中华村使用更为普遍。建房造屋的柱,梁,花窗隔板,日常生活,都要用到木头。我一进入李岗。在各家各户之间穿行,发现到处堆满了柴火,屋前屋后,屋内屋外,码得整整齐齐。显得很独特,给人印象非常深刻。我仿佛又看到了泸沽湖和西藏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的场景,那些地方的少数民族也喜欢在房子周边堆满柴火。这里的生活习俗与西藏和云南的少数民族之间有些相似,可能是相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在中华村,我看到了好几处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的用木头搭建的干栏式建筑,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和以往的邛崃山区这种建筑样式比较流行,一般是上面住人,下面养牛羊。不过,现在遗存的干栏建筑,使用功能也有了些变化,上面供人活动,下面堆放杂物,或者停车辆了。
随便说一下,中华村的村民有着讲究整洁的良好的民风。虽然是山区,我走了好几家,发现很多古屋虽然还是泥土地面,但扫得干干净净,各类东西的摆放得井井有条。
在李坪村,我发现了一处一字形排开长九间的房子,我觉得很奇怪,川西民居一般都会是四合院,或者老百姓称为三间两头转角的三合院。这种一溜九间的建筑样式,基本没有看到过。候大爷摆了一个龙门阵,他说,民国中期,有一个姓刘的县长,独自一人乔装打扮为过路人,晚上藏在那棵大红豆杉下面侦察,说是这两家藏有“棒客”,县长回城后,带了兵来抓人,当地人不服,不交人,于是烧了他们的房子,后来就改建,就成这个样子了。
三、“老房子”
在中华村,有些旧的风俗,还保存下来,在很多家,在堂屋中骇然摆放着一口甚至几口棺材,这是为家里老人将来百年之后准备的,当地人称为“老房子”,据说,这样“冲”一下。老人往往还会延年益寿。但我在中华村看到的老人都是身体硬朗,气色红润。陪我的候大爷,红光满面,精神饱满,谈笑风生,在泥泞的山间小道上,健步如飞。你简直想不到,他已经75岁了。老人们的身体这么好而且长寿,这其实得益于中华村适合养生的优良环境。在村落的周围是大面积的森林,他们日常生活里,喝的是崖缝里流出的山泉,吃的是自产的没有污染的食物。我观察了那些小溪,都是清澈见底。
当然,现代化的东西,也已经渗透到山里,在李坪村,你也可以看到,在灸得黢黑的灶房里,电饭煲噴着热气,叮咚的泉水,哗啦啦地流进自动洗衣机里,电视机的旁边放着神态严肃的家神菩萨,而电视机里正放着《速度与激情》的电影。。。。。古代与现代,旧的习俗与新的生活方式,也在这山村里撞击,融合,纠缠。。。。,
不过在这里,我几乎没有看到青年人和儿童的身影,在这里生活的的都是些老人,他们钟爱这山林的清香,绿水的甘洌,他们不愿舍弃自己生在其中,现在又老在其中的这些又空有大的古屋,周围的青山,像一堵高墙,那些老人隐居在其中,他们按照代代相传的,自己喜欢而熟悉的生存方式,怡然自乐地生活着。
四、古花碑
候大爷带我们去看我们到陈姓的家族墓地,被邛崃人称为祖坟园的地方。陈家是中华村的一个大姓,也是一个望族。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叫花碑。其中有两通碑非常有意思。一是家族的墓地保护碑。建于咸丰8年(1858年),距今已经159年。陈家墓地碑其中记述说。他们陈姓一家在湖广填四川时,从麻城县孝感乡来到大邑西三里的龙坎门居住多年。弟兄七人,有居本地,有居崇州,有居雅州,有居邛州东门外,有居卧龙场。因为本姓中陈廷玉三人在祖坟园中伐木。。。。经合族议罚钱五千,以儆效尤。后代儿孙,不得倡导和砍伐祖坟中的竹木。这通碑反映四川移民的情况。看出陈家的族规对祖坟的保护还是比较严的。
在这通碑旁边几米,还有一通碑,高约三米许,宽三米左右。这就是当地人称为的花碑。墓碑就是用当地的青石刻成,已经一百多年,还没有看到明显的风化痕迹。
碑上面的石刻非常精美,石刻内容大部分是宣传孝道的。碑额头刻有老公公,老婆婆坐在高堂之上,下有一人,匍匐在地磕拜。不知含意,待考证。还有一龛山路上一人背米,一妇人掩面哭泣。这是民间传说的安安送米的故事。另有一龛,有两老者,一人在手舞足蹈,好像是二十四孝中戏彩悦亲的故事。
另外,我尤感兴趣的是四个石龛的内容,第一个石龛上,有一人在读书,周围是琴棋书画的图案,第二龛是一人牵着牛,第三龛是有一人腰挎鱼篓在小河里捉鱼,第四龛是一拱桥,桥洞下流水潺潺,桥面上放有一挑柴火,有人正抱柴回家。这四幅所刻图案,表现“耕,读,渔,樵”的山乡村民的生存场景,生活气息非常浓郁。但使我感到新奇的是,最后那幅樵图,并不是设计成“人挑着柴火”来表达樵的意思,而是设计成“人抱着柴火”。我猜可能是“柴”与“财”,邛崃话同音,这可能是取“抱财归家”的寓意。
这通碑建于光绪庚子1900年年间。这使我想起来了庚子赔款,这一年,清政府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但在西南山区,居然有这样如此精美石碑,要建这样的碑,所需银两,应该是一笔大数目,必须家族有雄厚的财力。陈家的后代说,他们计算了一下,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请人做,恐怕也不会低于100万。当时,陈家是靠什么发达起来的,我问了当地人,但没有得到到使人信服的说法。这是至今隐藏在中华村的未解之谜。
五、龙凤桥
我们感谢陈大爷款待,离开了李坪村。我们去看了龙凤桥。
龙凤桥建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桥为红砂石拱成,桥孔顶尖成桃形,与平乐乐善桥的桥孔非常类似,但好像更尖一点。有人说,这是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它长十余米,大小与与平乐金鸡桥差不多。在桥的上游方向中部桥身,刻有一龙首,镂刻,龙仰天张口作怒吼状,龙的胡须鳞片和它下方汹涌的流水,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桥身下游方,也有一雕刻物,由于藤蔓的遮挡,以及风化和破坏,看得不是很清楚,但上面的刻的羽毛很明显,根据桥名推测,应该刻的是凤凰。我觉得在这个非常偏远的深山区,似乎没有必要修这么大的桥。但当地人告诉我,以前这座桥上人流也很大,主要是附近三坝场天宫庙产的煤炭要从这里背出山,那时候,从早到晚,闹热得很,背煤炭的背夫川流不息。
有人说,陈家的发达,是因为陈家的屋基风水好。我找到了陈家的一个老屋。它离龙凤桥不远,建在一个溪流的拐弯处,青山拱卫,特别是西边的一条山埂,像一条臂膀,搂抱着陈家院子。当地人说,就是这条山埂,保佑了陈家兴旺发达。我对风水不懂,但门前绿水环绕,屋后青山依依,古桥睡野花,流水伴虫鸣,确实是一个幽静的养生的好所在。不过,听说这座老屋也要拆除。我看到了几个残存的吊礅,有莲花和流云图案,做工精美,上面的敷彩还清晰可见,依稀看出这座老屋过去的气派。
在回邛路上,又被拉竹麻的车堵在路上。要到中华村,只有这条独路,路窄坡陡,而且是断头路。听人说,这条路,是最近几年才修的。可以想象在过去,到中华村的交通是何等艰难。很久很久以来中华村其实与世隔绝,被崇山峻岭深深雪藏起来,但正是交通不便,因祸得福,这才留住了中华村这山这水这树的清幽,保住了那桥那碑那屋的古意,延续了山音山语山人的纯朴。正如袁国川先生说的,这是邛崃仅存的的一个深藏的古村落。在这里,可以翻看过去的时光。对于中华村,我一方面希望能把路修好,但是,另一方面又担心,根据过去的经验,一旦交通便利,那些古老而美好的东西,那些古村落就有可能消失。这真使人纠结。
六、中华村,继续掩藏的秘境
我们终于从到中华村那条村道拐上了到大同的双车道,这是一座山梁,从这里可以远望邛崃和大邑县城。云隙中透出的落日的光辉正照到了邛崃城,邛崃城映射出金灿灿的光晕。我回头看来路,到中华村的弯弯曲曲的山路已经不可见,它又被层层叠叠的青山严严实实地掩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