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二十八年春,当广大国民正在惊叹于《蒙字课本》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开教育史上先河的时候,一部同样伟大的著作问世了,它以其贯通中西、兼收并蓄的行文风尚,引领了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风潮。
这一套书便是《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其也是清代末期教育改革中,在新式国文教科书明显与以往教科书大为不同的一套。其培养目标便是以传播近现代文明的新思想、新知识如爱国、民主、博爱等为目标,从而让国民在学习本书之后,以成为“完全国民”。
如我国一代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他就出身贫寒,6岁时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后来,他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李四光先生,他15岁便在武昌读高等小学堂时学业出众,被选派日本留学,后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
林语堂8岁时偷偷写了一部教科书,一页是课文,一页是插图,被发现。不久所有兄弟姐妹都会背了:“人自高,终必败;恃战争,靠弓矢;而不知,他又强;他人力,千百倍。”梁启超7岁时,塾师出对:“东篱客尝陶潜菊”,他立刻对以“南国人思召伯棠”。华罗庚19岁时,便写出批评大学教授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而当时他仅有初中学历。上述诸位先生、大家,都是少年便有所成,究其原因与其所接受的人格独立、思想自由、教育多元、唯才是举的教育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恰恰是《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所要的目标:即学生在初小(即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毕业后,就能根据自身喜好,从事各行各业,有安身立命之本事。这时的新式教科书与清代以前为了选拔官吏而进行培养的教育方式,有了天壤之别。
三年后,这本激进的教育著作终因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自立、重商,让民众在整套小小的教科书熏陶之下,有了追求自己权利的意识,从而掀起了更为深刻而更具影响力的社会、文化改革,直接触动了清末腐朽体系中最为敏感的神经,给浙江孝丰知县即本书编者赵金寿(“留心教育,颇以‘开风气’为己任”)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所主办的环地福书局查办,《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更是首当其冲,一体查禁的禁令不仅让这部引领时代的课本走向了毁灭的边缘,一时间,举国上下,人人自危:凡是藏有本书者,均有可能因此而招致牢狱之灾,因此这部与《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比肩的文字经典书在清朝政府的运作之下,毁于一旦。
然而,想要掩盖的历史,终究是掩盖不住的。天网恢恢,百余年后,我们庆幸地发现这套历经沧桑巨变的教科书,已大多被撕去封面(恐当时开明份子,不得已而为之),虫蛀严重(藏书环境恶劣所致,很多古籍藏至今日仍旧完好是因为可以通风、见光,而本书概因先人冒险所藏,后人发现得很晚,导致已有虫蛀),但风采依旧,中华文明铮铮铁骨仍是打断了骨头,却连着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