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坡,进入藏区的第一道门槛
出临邛南门,过老南桥,约一里许,一个坡耸在面前,这是一个貌似不高的坡,但却是非常著名的坡。这个坡,叫土地坡。过去进入西藏的318线,又称川藏公路,从成都起,一直是平坦的公路,到这里是遇到的第一个山坡。如果把成都平原说成盆子,那么土地坡就是这个盆子的边。这里是平原与山地的地理分界线,翻上土地坡,就进入山区地带了。虽然土地坡不高,但对入藏出川的客人印象却非常深刻。常跑川藏线的驾驶员们也许不能记住318线上那些串珠状的乡镇,但对土地坡,却难于忘怀。我在外地读书时遇到一位解放初期跑川藏线的驾驶员,他把土地坡的风貌描写的非常清楚,他对邛崃的印象就是土地坡的印象。他说,你们邛崃主要产红苕,因为他在土地坡吃饭时,看到公路两旁有好多农民卖红苕。
土地坡地名的来历,是因为在要到坡顶处,有一座土地庙,供了六个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现在这座土地庙还在,其中有石刻,上有“土地坡六个土地香火旺”的字样。
虽然说,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有桥的地方有桥神土地、有山的地方有山神土地,土地神名目繁多。但是邛崃土地坡的土地庙,把三个土地庙修在一起,供了六尊土地,这是很罕见的做法。我问当地老人,为什么三个土地庙修在一起,供的是什么土地?他们回答,我们也不清楚。
人们常常把邛崃说成茶马古道第一重镇。那么,土地坡就是进入藏区的茶马古道的第一道门槛。如果说,解放以前,在平原地区,交通治安相对较好,那么进入西南山区,各方面危险性就急剧增加了,前面路途的风险难于预料。所以,那些从临邛古城出发,在这条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背夫,马帮,拉架架车的,推鸡公车的,要进山做生意,都会在南河里捡一块鹅卵石,到了土地坡,他们要把石头放到土地庙顶上,然后烧香祈祷土地菩萨保佑,才再向山里出发。据说,这样可以保佑路途平安,生意顺利。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人,都有进山拜山神的习俗。我由此猜测,三个土地庙中,其中应该有山神土地。
从南河坎过河到土地坡,历史上曾经出现三条路。一条是在老南桥下游,从已经垮塌的川南第一桥碑的道光桥过桥到土地坡。以前,过道光桥不远,在现在的纸厂位置,原来还有一桌跨路而立的牌坊。
另一条是从老南桥南上游30米左右,现新修亭子的的地方,经过南河坎的老街,到土地坡。这条街还在,现在叫大东后街,当地人叫背街子。以前,街被鸡公车碾出一条深深的凹槽。人们就穿过这条老街到土地坡。这条路要到坡顶的地方,有牌坊一座。再沿路前行100米,又有牌坊一座,这座牌坊采用用邛崃少有的砖雕形式,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人称花牌坊。从南河坎到土地坡,一共出现过三个牌坊。这三座牌坊,不知其名,现在均已经消失。
第三条道路,就是现在的老南桥到土地坡的路。民国邛崃志说,建南大道由土地坡来。那时候所谓大道,其实只有两米宽左右,与现在电瓶车宽度的相差不大的架架车可以通过。它又称藏甸大道,它修建于老南桥建成之后。这条大道建成公路通汽车,是在民国20年(1931年)。几十年来沧桑变化,开始是土路,继而为碎石路,再而后为水泥路,油砂路。经历史上几次扩建,路面也从刚修的仅容两车勉强通过两车道,成了现在的四车道。道路名称也改叫318国道线,或者川藏公路。
公路刚建,两边为田地,而且是冬水田烂田,后来人们在路两边修建房屋,逐步形成了一条街。这条街名叫大东街,我对大东街的街名颇有些不解,邛崃已经有一条东街,怎么又出了个大东街,而且这条街的方位,也不在临邛城之东。当地人有一个解释,说是大东街,过去比邛崃的东街还大还闹热,故名,这个说法,难以使人信服。另一种说法,说是大通之误,大东街原叫大通街。历史上也曾经有个大通乡,乡政府的驻地就在现在的大东街。我查了清嘉庆邛州志,它在州境全图中,标注的是大通街。大通街名,应该是文人所名。这条街为康藏大道必经之地,希望它大而通顺,故名大通。民国时,不知何故,讹称为大东街了。以讹传讹,直至现在。而当地老百姓,则叫“带东街”,发音之讹,就更远了。
民国邛崃县志认为,土地坡就是邛崃山的余脉,民国邛崃县志说,“自邛过笮。北来之山,至邛崃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崃山之山麓” 。古临邛有八景,其中有一景,叫崃岭朝云。嘉庆邛州志说,这个景点在州南八里,大概应该在土地坡一带,土地坡一带就是崃岭。说这个地方,夏秋之际的早晨,经常发生云雾。但有人认为,土地坡不是崃岭,也不是崃岭朝云的发生地,崃岭朝云的景观应该在临邛看的西边大山。而土地坡只是观赏崃岭朝云的最佳地点。何种说法正确,尚需考证。
土地坡从老南桥南头算起,到坡顶止,高程相差50米左右。看起来好像不是很高,现在开车骑车走路也觉得平常,但当地老百姓说,这是因为坡被填土变缓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土地坡没有填方整治前,非常陡,非常险要,大概在现在看守所那个位置,坡度突然扬起加大,几近60度。汽车开到这个地方,都要加大马力,踩死油门,汽车只能声嘶力竭缓慢前进。如果是雨天,道路泥泞,极有可能打滑倒退,非常危险。
靠机器动力的汽车都如此,当时的架架车,靠人力和牛马拉,就更恼火了。到了这里,只能大家结对,互相帮忙,把车拉上坡顶。马牛在前面,车主在中间拉中杠,还要掌握车的方向。车主的两边,各有一人,也把用辫子套在车上拉。辫子是一条比较宽的绳子。如果货物太重,还需要要有人在车后面帮着推。边拉车边喊号子,号子很简单,只是很短促的“嗨遭,嗨遭”声,喊一声“嗨遭”,往前踏一步,一步步的往坡上拉。
以前在南路丘陵地区,鸡公车是重要运输工具,推鸡公车上土地坡也非常困难。上土地坡,需要前面有人帮拉。推鸡公车是一个强体力活。从后面看推鸡公车的人,在推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车的平衡,推鸡公车的人臀部必须不断左右摆动。邛崃人说,推鸡公车没得巧,全凭屁儿(股)甩得好。在上土地坡,臀部左右摆动幅度更大。但是,不管架架车也,鸡公车也好,如果是重车,要想一条直线挣上土地坡,基本是不可能的,一般需要在坡上走之字形。我小时候看到的土地坡上,经常布满很多牛屎马粪,老百姓说,这是牛马挣土地坡把屎都挣出来了。因为上土地坡的太困难,于是在土地坡周边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一些农民专门在土地坡帮人推车拉车上土地坡挣钱。他们的工具,就是一条辫子,他们把辫子搭在肩上,在坡底招揽生意。我问,帮拉一次上坡好多钱,他们说,当时的价格,2分到5分钱。
有一句话,叫上山容易下山难。如果说车辆上山是艰苦,那么,下山就十分危险了。老百姓用“不晓得死伤好多人”,来描述土地坡的危险。口气中颇有些谈虎变色,他们回忆,哪一年康定的客车翻在土地坡,死了好多人,哪一年拉木头的车翻了,驾驶员压死了。。。。他们说架架车在这里出事,简直是屡见不鲜了。架架车下土地坡,如果是重车,那是把命别在裤腰带上,是挣恶钱。车老板要用肩头抗住架架车的车杠子,把架架车的后部木头压在地面上,产生摩擦力,双脚撑在地面上,慢慢往下挪,如果脚下打滑,整个车主冲下来,不是被压,就是被车杠子戳,很可能一命呜呼了。我小时候看到架架车老板,顶着车杠子下土地坡,都是战战兢兢,神情非常紧张。有一年,还有一个人从土地坡下坡。不知是何原因,自行车龙头突然断裂,人被自行车龙头钢管戳死。
上土地坡是如此艰难,所以,土地坡后来居然演变成了邛崃话中比喻的参照物。邛崃人在描述讲某件事情办得艰难,付出了巨大代价时,总会这样形容,“妈哟,整这件事情比挣土地坡还恼火!”
土地坡发生过很多伤亡事故,但我们小时候属于憨胆大,我们总喜欢骑自行车挣土地坡,看谁能不推车,骑上土地坡,而且之字拐越少越好。以考验自行车的性能,以及炫耀自己的体力和骑车技术。我们从坡顶放车下坡,不捏保险,不采脚踏板,自行车风驰电掣,不断跳动,耳边风声呼呼作响,可以滑行到老南桥的桥中间。
虽然土地坡被邛崃人作为天险,很多驾驶员也对它视为畏途。但是,当我后来跑了一趟川藏线,才发现邛崃土地坡的险和难,与川藏藏区的艰险比起来,只能算小菜一碟。但土地坡为什么这么出名呢,这是因为它是从平原到山区,平坦到崎岖的的起点和分界线。这种突然巨大的反差,会对人留下深刻有印象。这也许就像人生一样,平时顺风顺水,遇到第一次挫折,即使比较小,也会使人终生难忘。
自古以来,邛崃,如嘉庆邛州志所言,“内则拱卫蓉城,外则控御番地。”上世纪,土地坡顶还建了一个兵站,叫成昌兵站,负责向藏区的进行运输人员和物质的工作。1968年8月29日,该兵站的营副教导员李显文等十人,在西藏运输物质途中,被坍方掩埋,壮烈牺牲。而后被中央授予“无限忠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称号。这件事,当时震动邛崃。
川藏公路经过邛崃,对邛崃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大,邛崃作为进出藏区的门户地位才得以确立。我小时候看到,川藏公路上车辆络绎不绝,时不时还看到藏族人在邛崃街头出现,从藏区出来的木材在邛崃进行交易,形成了据说是四川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现在邛崃人能成为康藏地区最多的外籍人,与这条路关系非常大,很多邛崃人沿着这条路进藏做生意找活路。这条路把邛崃与藏区紧密扭合在一起。所以1996年成雅高速修建决定不经过邛崃而经过蒲江时,邛崃人无法接受,一片哗然,反应强烈。
川藏公路过往车辆多,人流量大,人们要吃喝撒拉睡,邛崃境内的卧龙场到羊安路上饭店林立。而以土地坡的饭店尤为出名。土地坡饭店的档次并不高,按照现在的标准,也只是豆花饭都和小菜饭馆。驾驶员和旅客把车停在路边进店吃放,当地人则向他们兜售地方的土特产,或者爬上有木头的车去剥树皮做柴火。土地坡饭店虽然档次低,但生意兴隆,口碑很好,名声很大,是一个金字招牌。前些年,我经过川藏线,川陕线,发现沿途的邛崃人开的饭店,不少都打着邛崃土地坡饭店的店招。一个80多岁的老太婆,很坚定地而且反复告诉我。土地坡在全世界都有名。我想,她的依据,是不是因为外地有很多饭店打土地坡招牌的原因。现在,土地坡的饭馆传统依然,在不长的大东街,居然有七八家饭馆,依然还是低档次,主卖豆花饭和肥肠血旺。不过,客人基本是邛崃本地人了。我趁这次调查土地坡的变迁的机会,随便去吃了一顿豆花饭,感觉味道还不错,价钱也便宜,饭店生意还可以。
土地坡的通过川藏公路上接卧龙场,下连临邛镇,从1931年把只能通架架车的大道,改造成能通汽车的公路,已经76年了。随着进出藏区交通的繁忙,车辆的增多,经土地坡的川藏公路的状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老南桥已经成为交通的瓶颈。1997年国家进行川藏公路的成雅段改造,将川藏公路东移改道,在南桥下游修了新南桥,新修双向四车道公路,经小地名家瓦窑冲的地方到卧龙场。而原来从土地坡到卧龙场这一段公路,被人们改称为老川藏路了。其级别也连降三级,从国道公路降到了乡级公路。前些年,人们只是按照乡级公路的标准对它进新维修,我有几次经过它,路面破烂,铺的水泥路也只用了原路基的中间一小部分。路改道了,车流少了,人气也也淡了,那些馆子搬走了,土地坡开始冷清起来。只有搬到新川藏线的加油站,好像念念不忘土地坡,虽然地处瓦窑冲,但仍然在使用土地坡加油站的招牌。
不过,我这次数上土地坡调查,发现土地坡这条老川藏线的车流量已经变得很大,当地老百姓告诉我,在上下班高峰时间,车子一辆紧接一辆,有时十几分钟还不能过路口,时不时还发生拥堵。他们说,土地坡上面分两条路,一条到卧龙场,一条到下坝场,沿途人口众多,这几年,农民收入增加,汽车的增长也非常快。现在这条路已经不太适应汽车的发展需要了。他们说,政府已经决定对这条路进行改造了。
土地坡这条路,因为车辆的增加而改建成公路,又因为车辆的增加而被冷落,另外修路,如今,又因为车辆的增加而改造升级,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也看出中国交通发展的轨迹。但愿这次改造,土地坡这条路能重新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