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这就是给政府干活。政府不垮,我们不垮。” 第2页:“有编制能当官,没编制不能当官,这是本质区别。”
编者按:近日,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余人报名,其中近三千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事业编制是此次招聘最大的亮点。三本院校毕业的佟鹏,在看到招聘新闻时感觉“没有拒绝的勇气和力气”。佟鹏的母亲称,扫大街也是给政府干活。 更多精彩新闻>>
2
年轻人前所未有地迷恋上了体制内的生活。2012年9月15日,河南三门峡,一处公务员考试考场外的长龙。 (孙猛图)
编者按
“人岗匹配”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人才流动的基本规律是:劳动力总是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往价格高的地方。
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一边是“编制内”稳定、有福利保障的诱惑。于是,研究生、本科生争抢清洁工职位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余人报名,其中近三千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事业编制”,是此次招聘最大的亮点。
“没有拒绝的勇气”
一家培训机构甚至针对本次环卫系统招聘推出了基础精讲班,优惠价580元。
决定竞聘成为一名环卫工人前,佟鹏用了半年的时间证明:自己的本科文凭“根本不值一提”。
2012年6月,他从哈尔滨一家三本院校毕业。原以为好歹也是个本科生,找份工不难。一次次失败却敲碎了他“仅有的尊严”。
6个月里佟鹏换了3份工作:在一家化工企业制作大大小小的罐头;在药厂做仓库管理员,守着一屋子五颜六色的药盒子;在保险公司做文员,“就是跑腿送传单”。
枯燥,朝不保夕,是佟鹏最大的感受,每月不超过1000块的工资,也让他觉得“没有未来”。
于是2012年9月,母亲兴奋地拿着报纸走进屋,把“哈尔滨招事业编制环卫工”的新闻塞到他眼前时,他觉得“好像没了拒绝的勇气和力气”。
母亲仔细研读了招聘公告,发现了最为闪光的四个字:“事业编制”。
“这就是给政府干活。”母亲劝说儿子,“扫大街有啥的,政府不垮,我们不垮。”
大学里弹了四年吉他、喜欢重金属音乐的佟鹏,最终决定听母亲的话。他累了,也想通了:“努力拼搏并不是让梦想实现,只是让自己过得好一点。”
10月中旬,哈尔滨城管局公布报名结果: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却引来1万余人报名,最终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2954人,占41.11%;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
南岗区城管局计划招聘20名清洁员,有721人报名。佟鹏被吓到了:“要当个清洁工也这么不容易!”
哈尔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立的两部咨询热线,每天都接到近千个咨询电话。因为报名火爆,招聘单位不得不将报名时间延长一天。
一家培训机构甚至针对本次环卫系统招聘推出了基础精讲班,优惠价580元。
26岁的张兰迪也是报名者之一。他花了25元钱,在淘宝买到一份《2012年哈尔滨市环卫系统岗位所需知识复习备考资料集》。随后在网上留下了号码,称“可以免费送给大家一些题库”。
短短3天,先后有一百多个网友向其索要复习资料,“大部分都是哈尔滨的大学毕业生”。
仔细研究后,佟鹏明白了这次招聘为何这样“火爆”:第一,有事业编制,这意味着“再差的萝卜都有个坑”;第二,解决哈尔滨户口;第三,3年考核优秀,可以转为管理岗位。
佟鹏白天在公司看着一群保险业务员“焦急得内分泌失调”的脸,晚上则早早回家,开始看各种复习资料。
他看得最多是一套《环卫系统专业知识试题集题库》,印象最深的是一道是非题:“清道工人清扫道路时,扫帚是否要推着走。”
“简单,但要认真对待。”佟鹏说,“很多人说我们没有追求,‘编制’就是最大的追求。”
补充阅读:事业编制带来的“安全感”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减
2009年6月,济南市环卫局城肥二处招聘5名淘粪工,在那一场招聘中,390多人参加考试,最终孟佳、王延峰等5人如愿当上了淘粪工。“大学生当淘粪工,这是对大学文凭的不负责任;他们甘愿当淘粪工,无非是为了‘事业编制’这个铁饭碗,或许,他们很快就会调离一线。”各种争议始终伴随着他们。2011年6月15日,城肥二处政工科科长谢华对记者说:“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他们5个人至今还在一线做淘粪工,没有人离开,也没有人调离一线。”[详细] 七成多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希望留在北京工作,同样有这一愿望的大学生在全国超过了四分之一。中华英才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作为人才中心的吸引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年轻学子们“坚守北上广”的呼声似乎也越来越清晰。[详细] “9470个考生竞争一个岗位”,这是10月24日,201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后,出现的新纪录。本次“国考”报名总人数达137万,这一数字连续4年突破百万关口。与此同时,一个“唱反调”的话题也在升温:“当下拼命挤进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未来命运会不会跟十多年前的下岗国企工人一样人到中年被体制抛弃,浑身没有一样市场需要的技能?”
反调所言会成为现实吗?潇湘晨报联合大湘网分别针对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群体开展两项网络调查,截至2012年10月29日晚7点,参与人数分别为2307人和2927人。结果显示,18.00%的受访公务员认为“这是必然的”,仅有8.64%的人认为“完全没可能”。针对非公务员的调查数据,与之非常接近。[详细]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许多国家,公务员也是令人羡慕的"铁饭碗",甚至"金饭碗"。在印度,拥有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数十万人争夺几百个职位的局面年年可见。在韩国,绝大多数考生选择脱产班,增加"中标率"。而在欧美,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让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报考工作稳定的公务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