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一个略带神秘的名字,一个隐藏在大凉山腹地的美丽地方。
那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生活在群山中的彝族百姓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由于交通不便,目前布拖还未涌入大量的游人,摄影爱好者却视她为眼中的圣地。摄影家宋刚明的人文摄影集《消失的察尔瓦》让更多的观者想去探寻这片最后的净土。
在这片遍布彝族的土地上,最常见的景色是千变幻化的云彩和一眼望不到头的无尽蓝天。车行山中,云海飘绕,浓时弥漫整个山间,到处白茫茫一片,如果不是呼入胸中的冷冽空气时刻提醒着我这里的海拔,我会以为自己置身太虚幻境。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风吹时,雾随风而舞,时而如西北汉子,翻腾而起,气壮山河,时而如江南女子,温婉典雅,行云流水。
除了那令人印象深刻,千变万化的云彩之外,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布拖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澄澈蓝天。是不是大海涌到了天上,才让这里拥有这令人难以忘怀的“凉山蓝”?
布拖又称吉拉补特,是彝语“补特”的音译,“补”指刺猬,“特”指松树。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
布拖地处大凉山腹地,是彝族阿都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区。或许这里不够现代化,但是这里有纯天然的环境和一尘不染的心灵。
大家素来听闻彝族人善制漆器,但是不知道彝族人也擅放牧,尤其是布拖的黑绵羊,在这一片看似贫瘠到近乎荒漠土地上,黑绵羊是历经了几代人的科研成果杂交出来的最好的畜牧。
在这片大自然的土地上,它们自由而散漫的生长着,呼吸着高原上特有的新鲜空气,慢慢的长出丰腴肥美的身姿。
作为当地特有优质品种的布拖县黑绵羊,属藏绵羊系,其体貌特征:体格大,身躯长,胸深广,前胸发达开阔,耳部较大,背腰平直,整个体形似长方形;头部粗糙,额部较宽,鼻梁隆起,公母羊多有角,公羊角粗大,其角长而扁平,母羊角稍小。四肢粗壮,筋腱发达,蹄黑色或深褐色,尾瘦短,圆锥形,毛色为黑色。
布拖县天然草场资源丰富,在以养殖绵羊、黄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黑绵羊、黑山羊、黑猪、黑牛、黑鸡及引进西门塔尔肉牛进行杂交改良的“五黑一西”特色产业。通过科学引导、扶持,全县初步形成了牛、羊、猪、鸡等养殖业从以农民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全县已建成畜牧科技示范园区61个,其中肉牛园区35个、肉羊科技示范园区14个、生猪科技示范园区12个。
(黑鸡)
黑山羊作为特优品种,加上天然的滋润,造就了它细腻的肉质和上乘的口感,以及极小的膻味。
随着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对草食动物的需求逐渐增大,羊肉已成为招待宾客及居家的美味佳肴。
这里没有雾霾,没有污染,绵羊的吃食完全来自天然,因此在体重上增长缓慢。
黑绵羊浑身是宝,除了羊肉一绝,其羊毛更是保暖织物的绝佳原材料。
当地的黑绵羊养殖方式为自然放养,每日早晨开栏放出,傍晚前再集体收归圈养。饮山泉,食花果,纯天然的成长。因而其营养价值极高。
位于布拖县乌科乡洛作村因其高海拔、气候适宜,日照充足,是理想的养殖地。另外当地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也让特色的黑绵羊品质极佳。
布拖县的黑绵羊有其独特的主食,一种生长在高原的低矮的“竹子”,这些粗纤维使得黑绵羊的肉质绵密,
其羊肉所含的九种必须氨基酸总量在鲜肉量和蛋白质所占比例均高于普通黑绵羊。
布拖县委常委、农办主任柳子色接受采访时谈到了,经过50年在培育和优化上的不懈努力,布拖黑绵羊已成为该县的代表品牌。
也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新品种,也为当地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布拖县通过养殖黑绵羊,不单让全国大众吃到了营养价值优良的绿色安全羊肉,也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充分的助力,随着黑绵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当地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冬至将至,用这一张张纯真和洋溢着幸福的脸蛋,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到布拖县来,
除了绝美的自然风光和地道的彝家美食,这里最宝贵的风景是一张张友善的面孔和幸福的人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