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雷生: 怎样确定做卫星的?
冯仑:这事已经一年半了,我刚开始想发卫星的时候,看了很多资料,看别人怎么发,挺高兴的。结果看的越来越多以后,加上你去报批,慢慢现在算是习惯了。但是还是很兴奋。
在中国,我发现在民间是几乎是没有做这个的。做火箭的有,但做火箭完全没法挣钱。我也参与了其中一家小火箭公司,但是大部分都是花钱的。所以对国内航空航天事业、产业、公司做了解以后,得到印象第一是这完全是国有,民间几乎没有。第二全部都是花钱的,几乎没有人去考虑商业的东西。第三跟国际先进还是有很大差距,这就是我得到的判断。
后来我们确定做卫星,我们作为一个媒体聚焦在卫星上下功夫,跟各种卫星公司来研究在卫星上能创造什么样的功能,在其他手段产生不出来的内容,这样创造一种新的内容,新的传播方式。
《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雷生:这个过程中有哪些超出自己预期的?
冯仑:就是审批,我没想到批这么多。
《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雷生:4K 高清直播这个功能为什么没有加入进来?
冯仑:主要是和发射的时间没法匹配,因为发射有点像车上一共带八个人,七个人都坐好了,你要不上车就没你事了,等下班车还不知道啥时候,所以我们赶紧上去,先发了再说。
然后我们再去跟有关部门慢慢讨论,比如说要直播,要很多地面站来配合,要批你专门的频道、波段,又是一大堆事。另外直播本身要牌照,至少有三四个地方要批。
《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雷生:围绕这个卫星的运作和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冯仑:我们第一个卫星现在是还亏一点,但是第二个一定会赚钱。
我们其实还是要创造出独特的内容和体验,然后和手机连起来,这才能成为一个商业模式。
现在我们实际上就是让你去直接体验太空中的一些场景,这个应该是最吸引人的,是我们主要的方向。通过卫星,创造独特的内容,加上独特的传播方式,就建成了护城河,其他人就没法跟我们竞争。
另外,地球上每年400万新去世的人,还有到期后200万需要再寻找新墓地的总共600万,如果再新发一个卫星,把基因放在一个智能的盒子里,拿起手机就可以看到上面亲人的视频,通过智能技术,相当于在打电话一样,我们也委托人在研究。
我们为了激发这种创造性,从今年开始每年开一次风马牛大会,把全世界奇思怪想的怪人邀请来,把大家一些奇怪的、特别超乎常人的想象内容收集起来,再通过我们的媒体传达出去,这也是我们独特的一个内容。
风马牛作为一个媒体来说,它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而且有自己独特内容的生产方式。
《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雷生:卫星未来的长期发射计划会是怎么样的?
冯仑:发射计划跟我们的内容和商业模式有关。因为我们毕竟是企业,我不是拿着钱打水漂玩的。如果我们新的内容生产和商业模式,最后判断在经济上有价值,能收回或者能有一部分盈利,我们马上就可以发(卫星),因为现在我们已经跑通了这条审批道路。
未来整个事情都取决于商业模式。如果商业模式走不通,你发上去就死了、没了,那这玩意就成了消费行为了。
《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雷生:国外有很多小微型公司,微小卫星会形成组网,形成一个特别大的故事,您会这样做吗?
冯仑:我不是说只有靠卫星来创业,我也不融资,因为我们有别的事业,所以我们只是说把它放在媒体这个板块,尽量用卫星创造独特内容和传播的一个壁垒。
《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雷生:你发射卫星的使命是什么?
冯仑:发射一个卫星其实是在拓展媒体的技术,从媒体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一直觉得内容的生产取决于技术、体制、商业模式,在技术上如果能通过卫星来为每一个人提供一种新的内容体验和传播模式,我觉得是很不错的体验。
目前因为审批还有一些限制,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现在没有做成。原来想做太空直播,比如直播陨石或者某个天文现象。
所以发一颗卫星,实际上就是在探索内容,通过一种技术带给我们新的体验、新的感受以及对世界新的认识。但目前一些审批的原因,没有做到这么多,但是我们会继续再努力,一号之后我们还会继续再发。
也许第二个卫星,我换一个地方发射,可能就能看直播了,我再开发一个 APP给你,比如说一块钱看一分钟,我们当时就想,要是有一千万人看,我就赚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