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宜宾市救助管理站与公安部门深度合作,借助“人脸识别”系统对寄养在康复医院的22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进行识别比对。
目前,初步比对出“相似”身份信息10人,下一步将对滞留人员可能的户籍所在地派出所、乡镇、村联系核实,争取让他们早日回家。
“精神类流浪人员能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在传统甄别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公安‘人脸识别’技术和网络新媒体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甄别寻亲新方法。”据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借助“人脸识别”系统的22名滞留人员均患有较严重的智力残疾和精神疾病,其中在院滞留时间最长的已达7年。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实际运用,他们梳理归纳出“口音辨识、情理感化、实地寻踪、物品寻迹、资料查找、公安协查、站际合作、媒体关注、头条推送、人脸比对、血样比对”等11种甄别方法,大大提升了甄别能力。
近年来,宜宾市救助管理站为进一步提升寻亲工作效率和救助服务水平,努力破解长期滞留精神类流浪人员身份信息查询难题,力求更多受助人员早日回归家庭。此次,推出的“人脸识别”“黑科技”希望能让这些人早日与家人团圆!
帮助流浪者回家,如果你还有其他好的建议,欢迎来分享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