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一位“二本”毕业生讲述了自己在求职时的遭遇:大学4年,他努力朝自己规划的方向发展,证明自己“不比名校学生差”,但大多数发出的简历都被直接忽略,只因出身“二本”。扎心了,这让我回想起去年找工作时的坎坷。
我,高考那年因为志愿填报错误,我去了外省的一个三本院校,选择了音乐表演专业。除了想家,我一直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我一直秉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信念,大学四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但在面临就业时,却备受打击。跟这位“二本毕业生”一样,我的简历无一例外被冷落了,没有一个响当当的毕业院校,也没有五百强公司的实习经验,我连连碰壁。为了能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我的简历改了又改,我投递的公司增了又增,但最终,我看上的没看上我。
毕业迟迟没找到工作,父母也替我着急,所以东托关系西找熟人,我成功进入了一家国企。后来我听说,这家公司在招人时,也同样是985、211的标准。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忙,人家可能连我的简历都不会瞄一眼吧。
在单位工作了半年有余,三本毕业的我比一本毕业的同事提前转了正,还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想起当初找工作的经历,我很心疼自己心疼和我有同样遭遇的毕业生,为何这些用人单位只看学历挑人?名校毕业生也有能力差的,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也有综合素质强的啊!学校不是都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了吗,为什么成绩还是评判一个人优秀与否的硬性标准呢?也有高考发挥失常,地区招生人数限制,志愿填报错误的呀!大学毕业只是人生的开始,那些靠努力打败单位名校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的低学历人士有的是,学历可不代表能力!
但我同样理解这些“挑剔”的用人单位。他们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成本去筛选二本三本里的优秀学生,不如直接从一本招一个普通学生更来得方便快捷。苹果手机和尼彩手机一个价格,你还会选择尼彩吗?记得之前有个HR说:我在优秀里要更优秀的难道不比在普通里挑优秀的好吗?985、211里的学生,高中3年的努力加4年大学保持的绩点,换来的社会的认可,找工作看名校,也无可非议。在所需人才数量供足量甚大于需求量的时候,招聘单位必然会选择简单快捷且稳定性高的过滤方式。你选择工作的同时,公司同样选择你。
在自己的经验教训中反思,不是名校出身不代表不优秀,你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经验,找准我们自身的定位,才是施展能力的最好途径。
那么你呢,即将面临毕业的你呢,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