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大学医学院的研二学生小顾,在医院夜班后不幸猝死。从家属提供的小顾朋友圈截图来看,医院的值班已让小顾身心俱疲。这名1993年生小伙的离世,让大家再次燃起对猝死的恐惧,类似“十大猝死职业盘点”的文章再次铺天盖地。可这就是猝死的真面目了吗?
>>猝死: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
按照世卫组织的定义,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就是俗话说的:好端端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其中,大部分由心脏原因引起,这被称为心源性猝死。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已经超过了54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个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因为血液的正常循环需要心肌、心电的正常工作和血管的畅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猝死后果。
在人类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恶性程度和后果而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猝死相比。
>>真相:心源性猝死不分职业
不少心血管方面的专家认为,心源性猝死是不分职业年龄的,也不是说一个人健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就会没有心脏方面的疾病。
诚然,医生、警察等职业存在特殊性,工作强度较大。
例如,中国医师协会的调研结果显示,32.69%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白班夜班连轴转、门诊一坐大半天、手术台上忘时间,还得时刻精神紧绷,不能有丝毫“差错”。
再例如,公安部的调查显示,治安警察每日平均工作12小时,无论大神探还是小片警,都是工作忙、压力大。
但是我们也要有一些统计学常识--医生、警察、程序员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即使是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体现在数以千万计的基础上,也会出现很大的数字。
此外,医生、警察等职业群体能得到更多媒体曝光资源,他们的猝死更容易见诸报端。我们要知道,除了医生、警察等职业人士外,还有更多的普通人面临着猝死的威胁,比如地铁上的上班族、菜市场的大爷大妈。而且,与有着职业体检福利的人群相比,更多的人往往是在闭着眼奔跑,更应该重视健康风险。
可以说,猝死的人,没有是“好端端的”。
>>指南:健康守门人应是自己
在工作体力不支时,不少人都选择喝咖啡来提神醒脑;在压力山大时,不少人是靠抽烟来缓解情绪焦虑;在劳累之余,好多人还要用追剧刷手机来慰问自己。但这些不科学、不健康的减压方式,很容易再次对心血管“补刀”,导致其突然发难。
在无法从外界环境减少工作时长和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爱护好自己的心血管,尽量减少猝死的风险:
1、避免吃得太咸、太甜。
2、别久坐不动。
3、减少大量喝酒或咖啡。
4、摆脱心情的抑郁。
5、不要暴饮暴食。
6、戒烟。
对于猝死的排行不能一概而论、直接对号入座,却能帮助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管你处在何种职业,都请记得爱惜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