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不少市民选择出门踏青游玩。当日下午,上海一户外俱乐部51名登山爱好者结伴前往宁波海曙龙观乡洞坑村探险。在探险过程中,一名驴友摔伤左腿,无法动弹,因此这一行人被困两山之间。当地警方接警后,迅速与消防、医疗部门赶赴现场处置。海曙消防大队古林中队派出7名搜救队员赶往现场开展救援,但因山路狭窄崎岖,消防队员驱车到山脚下后,只能徒步上山搜索。傍晚6时40分,消防队员发现被困驴友,其中一名驴友右腿骨折,已经无法动弹。他们立即将伤者固定在担架上,小心翼翼地抬下山。经过3个小时的艰难前行,搜救队员终于将被困驴友抬下山,送往医院救治,所幸伤者并没有生命危险。最终,在当地救援部门的努力下,51名驴友顺利脱困。(新浪新闻5月1日)
社会公共资源也是所有人的资源,在应对不可抗拒外力引起的天灾、或因社会某种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行为而发生的意外灾难时候,当然就不应考量资源的成本价值,比如面对火灾、地震等灾难时,就应当全力以赴,使用多大的成本都是应当应分,且合情合理的。但是,对于这51名驴友来说,并不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个人爱好,因此,对这样的救援就应必须考量社会公共资源的成本。
近几年,已经看到了多起关于出动直升机为个人登山者救援的新闻。据专家讲,一驾普通的直升机,一个小时的成本就需要3万元,而每次这样的救援都要用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回到消防部门也是一样,在一些人遇到险情时,就会拔打消防部门的电话,但这同样也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社会成本。
然而最关键的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作为国家公共资来说,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公共利益的需求,但为数不少的对私人救援,就意味着公共资源对公共需求的“脱岗”,这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公共安全危机。
很显然,如果将所有驴友遇险获救的成本,只算到社会公共资源的头上,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样大的成本,而且连续不断,国家无力全然担负,因此应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但是,现在驴友探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现实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发生根本改变。而从另外一个长远角度说,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市场消费的需要,而如果将这种生活方式放入到市场服务范畴里,以市场价值来计算这样的成本,就会使国家公共资源摆脱两难境地。
现在社会商业保险方面已经相对发达,对于驴友遇险获救的这种市场需要,也完全可以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开发出一种适合于驴友户外探险的金融保险产品。将驴友探险需求引入市场范畴,并配套于合适的商业保险,这对爱好探险的驴友来说,就像给自己的爱好买了一份安全。而对于社会公共资源来说,也就减轻了很大的压力,也就完全回归了它属性赋予的本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