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村是张飞屯积粮草的三国故地,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寻幽探古之所在,李淳风探寻落魂桥遗址,留下了北斗七星和关门石;许奕寻访梧桐树,成就了绛溪夜读的佳话,而苏东坡造访伊水河则留下了一段关于东坡的传说。 在玉成乡西北方向的梧桐村,有一条狭窄曲折的溪流,叫伊水河,相传蜀国灭亡时,夫人孙尚香隔江而哭,一行清泪飘洒于成都以东的分岽山脉,一行成了曲水河,一条行是今天的伊水河。以鸡冠山为为鼻,左右对称,苏东坡赞其为美目顾盼。春日,伊水河蒹葭泛绿,波光鳞鳞,端着木盆的女子,披着即腰长发,在溪边捶打衣裳,婀娜的身姿与溅起的水花相映成趣,看得年轻的苏东坡,心猿意马,久久不忍离去,于是躲在芦葭丛中,吟诗遣怀,在简州一带成为了佳话。
野史《赤溪稗抄》一书中曾有记载:鸡冠山北,伊水河之阳,立有半截石碣,碣上镌刻有〞欲引灵泉须半夜,独卧落花听桥语〝之诗句,当地人皆以为是东坡先生之墨迹也,代代相传。灵泉,又谓之银泉,位于梧桐村五社烂田,泉水清冽醇厚,冬暖夏凉,村民有用泉水烹制东坡肉的习惯。据说,东坡在落语桥垂钓时,与白庙庙中的智善大师结为知己,智善大师是酒肉和尚,每日以灵泉之水烹制羊肉飨之,东坡大快朵颐,大碗喝酒,兴起时,仗剑二舞。此台,悬于半空,坐望伊水河,乡人称其为东坡台。月明时听溪水浅吟,晴朗时可举酒临风,上世纪80年代,有人欲炸毁东坡台采石修路,工人炸了几次,没有成功,于是亲自爬上去填埋炸药,爬到一半,突然连人带梯摔将下来。乡人以为东坡石显灵,从此,再也不敢去打石头注意。
翻遍现存的东坡居土诗词,皆没发现与灵泉有关的诗句,私塾老师李华之曾说,东坡台盖为灵泉美酒而写也。小时候,经常于伊水河畔玩耍,见过此残碑断碣。日暮残阳,劳作疲惫的乡人,常常一屁股坐于断碣之上,或抽叶子烟,或纳千层底,悠然自得,对屁股下的断碣究竟是何方神圣,已然是不管不顾了。 倘若真是苏东坡墨宝,那可真是辱没了斯文,不知东坡先生该如何去慨叹了。 伊水河两岸,翠峰叠起,阡陌交错,溪水撞击发出的叮咚之音,在月圆之夜,若天籁一般在空谷回荡。也许这‘’欲引灵泉须半夜”的诗句就是苏东坡半夜醒来的神来之笔。沿落魂桥新房子溯流而上,田园阡陌,鸡犬相闻,空气纯粹而干净,丝毫没有沾染城市的尘埃,别有一番柔弱无骨小江南的模样。一路流水烟花,一路泥径小道,似乎东坡笔下诗韵犹在,只是反复咀嚼,反而品不出古人之前的味道了。 东坡诗词无从可靠,而伊水河之得名也无从可考了,如此子虚乌有之雅事竟然成为了墨客骚人口中念念不忘的一道风景,眉州距离简州并不远,或骑马,或坐轿,或徒步,怎么来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大江东去,自然波澜壮阔。流水潺潺,别有小家碧玉的柔肠百转,想必苏东坡也意料不到,少时游历过的地方竟然出了那么多辞赋家! 梧桐村者,凤栖于梧桐之地也,也是辞赋家冷林熙先生笔下“风景旧曾谙”的世外桃源,春有桃花鱼,下有鸡油菌,秋有黄辣丁,冬有九里埂花生,一餐美味,一杯浊酒,观其景,食其味,如果苏东坡寻味而来也不是奇怪的事情。刘禅不是来了么?许奕不是来了么?苏东坡偶尔来一下,有什么好奇怪呢?于是,有文人骚客根据“独卧落花听桥语”的意境,把附近一座由赖巴石达成的桥称为了落语桥。 落花无语,落雨无形,对于那些钻入泥土中的时光,因为有了唐诗宋词,一下鲜活起来。东坡先生是眉州人,早年曾游历蜀中,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一年,苏东坡寻访丹景山悟能禅师不遇,于是,信马由缰,走马观花来到了伊水河畔,此时正值人间三月,桃李芬芳未尽,则耳根嫩芽微启,东坡陶醉于其间,弃马而行,不知不觉溯流而上。行至新桥时,口干舌燥,想小憩片刻时,发现桥畔桃林深处竟然有一所茅庐。走近,忽闻一阵犬吠,犹豫之余,门口一当垆而坐的漂亮村姑喝止了狗的狂吠,原来这儿竟是一家简易的小酒肆。东坡大喜,隧入茅庐讨一杯酒饮。村姑大方,上了一盘油酥盘海,一碟九里埂花生。用毕,东坡欲走,村姑笑讨酒钱,东坡怀中寻找银两,却发现行走匆忙,竟然分文不带。东坡面露难色,问〞诗画可抵酒钱否?村姑见东坡先生气宇不凡,欲是点头应允。遂既取来文房四宝,饱蘸笔墨,挥毫写下了〞欲引灵泉须半夜,独卧落花听桥语。〞的句子。村姑大喜,收下诗画,送东坡先生离去。 后来,村姑雇来人手,在伊水河畔刻下此诗,据说东坡也曾回来看过,后来也就没有了后来,“独卧落花听桥语”成为了文人骚客的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