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279|评论: 18

[八卦吐槽]   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7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当你常年出门在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
  当着空巢老人的爸妈,嘴上说不要你养身体上其实已经差到不行了。
  采访了一对儿女读名校、特别有出息的空巢老人李老夫妇。才知道我们忽略陪伴的老人,一方面正承受身体衰老的无助,另一方面,对子女的渴望,让他们每一天都在孤独中煎熬。




2.png
  空巢危机01
  李老今年70岁,老伴儿68岁。
  退休前,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李老的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并取得了高学历,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在世俗意义上,有这样的两个儿子,对于任何家庭的长辈来讲,此生都应当算是功德圆满了。
  而“功德圆满”也是李老在接受采访时,最喜欢说出的词语。
  但这4个字从李老嘴里吐出,并不尽是欣慰,还有些唏嘘和自我劝慰。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我们的老年空巢生活,过了将近10年了。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我们老两口安度晚年。
  那段时间,我们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这对在抚养子女上“功德圆满”的老人,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
  我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最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
  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
  我们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性,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

3.jpg



  ■ ■■■■
  这种担忧在2017年年初得到了证实。当时,我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120急救车。
  谁知我前脚刚被送进医院,留在家的老伴儿也感到天旋地转,就地躺在了地板上。
  等到第二天,邻居发现了她,喊来120,接着老伴儿也被送进了医院。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这对老夫妇的空巢生活正式敲响了警钟。
  唯一的出路02
  我们不是没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
  以我们俩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负担。
  但是,北京的情况太特殊了。
  孩子们在“北上广”之外任何一座城市生活,我和老伴儿的晚年都不会遇到今天这样大的困难。
  两个孩子虽说都在北京买了房子,都是150平方米左右,算是“功德圆满”了。但这辈子也都实实在在地被套在那150平方米上了。
  因为过得并不容易,所以孩子们的心理上,就格外爱惜自己的小家庭。我和老伴儿也能理解。
  按说15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他们各自一家三口,也够住下我和老伴儿了,但孩子们都不主动开口请我们去住。

4.jpg
  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
  “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30平方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和老伴儿当时只能相视苦笑。
  也许生活在北京,这条“小康线”就是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底线,如果击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否定。
  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忍心扰乱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道阴影。
  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些的空间,这个观念我们老两口也是有的。让我们和孩子们挤在一起,也会替孩子们感到不便。
  还有个办法,就是我和老伴儿在北京租房住。可是,怎么盘算,都不可行。
  即便我们住在北京,儿子就在身边,可日子一样是我们老两口自己过,一样是空巢家庭。顶多周末时孩子们能过来看一眼, 这样就等于是白白花了一笔冤枉钱。
  思前想后,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和老伴儿独守空巢。
  提前服老03
  现在看来,对于暮年生活,我和老伴儿都太过乐观了。
  当年,我们退休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
  以为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自从他们考上大学那天起就已经“功德圆满”,从此,在彼此的义务上都不做强求。
  那时我们想,在自己的老年,可以依靠不薄的退休金游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直到老得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就找一个小保姆伺候自己。
  起初,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着,我和老伴儿退休后年年去外地旅游。
  在丽江,我们还租了一间民房,连续3年都在那边过的夏天,自己买菜做饭,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
  我们老两口自得其乐,孩子们也很高兴,都说自己的父母真潇洒。因为彼此无扰,我们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
  但是,不到10年,计划就全被打乱了。我们没有料到,自己的身体会垮得这么快。
  怎么办?只有终止云游四方的日子了,提前进入请保姆的程序。可是,真的开始请保姆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太幼稚了。
  我们最先找了家政公司,伺候两个老人,对方给出的要价是每月3000元。这个数目虽然也在我们能承受的范围内,但还是让我们有些小小的惊讶。
  我们研究所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3000元。可是一个不用受太多教育就能胜任的保姆岗位,也开出了和一个研究人员同等的薪酬标准。
  但我们处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中,只能接受如此的定价。
  当我好不容易把老伴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将第一个小保姆请进了家门后,却发现服务质量和我们的预期完全不相吻合。
  我们老两口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但是的确难以容忍。于是又换了一个保姆,每个月还多给出500块钱。
  但是,付出的价格逐渐抬高,获得的服务质量与预期的落差反而更大了。
  就这样接二连三换了4个保姆,最终不约而同,我和老伴儿都决定不再尝试这条路了。
  我们决定,在我们还能动的情况下,彼此照顾对方。
  违心的理性思考04
  我们都是学理科出身的,不会感情用事。任何决定,都是经过理性推理出来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理性思考的确有侥幸的成分在里面。
  就说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完全存在不可估算的变数。
  上次突发的身体危机,让我们产生了一个共识:住院两个人必须一同去。至少我们最终的那个时刻,会是双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见对方,一同闭上眼睛。

5.jpg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的确就算功德圆满了。
  但,孩子们并不能理解我们。他们总以为我们是舍不得花钱请保姆。他们不知道,即使舍得花大价钱请了保姆,也依然换不来等值的服务。
  我们住院后,两个孩子都回来了。
  以前我可能觉得,他们用不着回来,回来也不能改变我们需要救治的事实,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一次我不这么认为了。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
  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
  孩子们难以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也一定是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孩子们在医院陪了我们几天,看我们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就回北京了。
  他们太忙,是我让他们回去的。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暮年的最后一站05
  在医院里,我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决定——我们住进养老院去。因为养老院毕竟是有组织的管理,可以杜绝“老人在家养老,保姆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可能。
  我们看中的那家养老院,提供家庭式公寓,每天服务员会送来三餐。
  自己愿意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医务人员会随时巡视老人的身体状况。
  这家养老院的公寓房很紧张,需要排队。我们办好了入院手续后,等待着养老院的通知。
  去养老院,应该是我和老伴儿的最后一站了。也许真的是走到人生的尽头了。
  这段日子在家,除了收拾要拿到养老院的东西,每天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坐在阳台上聊起过去的事情,像是在告别。
  前两天,我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大工程,就是把孩子们从前的照片都整理了出来,分门别类,按照年代的顺序扫描进电脑里,给他们做成了电子相册。
  我还买了两台平板电脑,分别给他们把照片储存了进去。我们这一辈子,传统观念不是很重,自认为我们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应当是各自独立的。
  可是如今看来,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老伴儿现在特别思念孩子们,我也一样。
  这些日子,总是突然想起两个儿子小时候的样子。有时候还会有些错觉,好像看到他们就在我们跟前玩耍。
  离开家时,我和老伴儿仔细想了想,要从这个家带走的,好像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除了我们的养老金卡、身份证件,唯一值得我们带在身边的,就只有孩子们的照片了。
  人生前一个阶段积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我们都带不走,也不需要带走了。


  看了李老夫妇的故事,其实觉得挺可悲的。
  我们以为父母可以照顾自己,但其实他们已经渐渐失去自己生活的能力,到了需要依赖你的时候。
  而我们一直躲在他们的屋檐下避雨,如今自己已经到了要成为屋檐的时候了。
  多回家陪陪父母吧。与其出门在外见千千万万人,不如回家看看你最珍贵的人。
  "以上文章来源南充友豪养老院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5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6-7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区有一个母子家庭,母退休多病,子为照顾母亲放弃所有,婚都不结全身心陪伴照顾母亲,每天推车出去买菜遛弯,其乐融融。还有一家退休夫妻,子留学在USA并娶妻入籍,10多年没有回来过,夫妻两个相依为命,每天也是相互搀扶买菜遛弯。但每每说到子女傲骄之神喜上眉梢。
           

发表于 2018-6-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康标准的儿媳?不要也罢,每句玩笑话都带有真心的意思,你两个所谓的名校儿子白养了,还不如市井布衣,标准的娶了媳妇忘了娘!

发表于 2018-6-7 20:4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世百态,其实大城市的传统归属感还没有小地方强

发表于 2018-6-7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教育的失败,养儿养狗不愿养父母。愿和狗同一张床,不愿和父母同一套房。
发表于 2018-6-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故事讲述得很确切和真实,但这个“南充友豪颐养院”似乎办错了地点,若办到北京、上海和广州去还可行,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南充退休老人是否是能给得起那笔2480元的基本费……而且……还要加上1到4级的护理费【从500到2600元】,该院是否能走下去还值得商榷!
发表于 2018-6-7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查贪腐 发表于 2018-6-7 21:54
现代教育的失败,养儿养狗不愿养父母。愿和狗同一张床,不愿和父母同一套房。

你跟你父母一套房吗?管好自己 别只敲字
发表于 2018-6-7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作为儿女 都想为父母敬孝常伴父母,并非楼上那位什么查贪腐的朋友站在道德最高点批判人家,可曾想过在儿女眼中 父母是自己至亲至爱之人,怎可与那位贪腐哥说的与狗相提并论,真是荒谬至极,希望你不要拿父母跟狗作为比较。在父母眼中,儿女的生活好了 他们才能够安心,不是吗?一个只守着家不忙事业 到老了无所依靠岂不是令父母更加牵挂?导致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是社会的现实,生活压力过大,房子车子孩子老人都是要花钱才能养的,不是靠嘴,也不是在这里敲字。

发表于 2018-6-8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不养老,而是如何养老,老人的退休金有限,子女工作压力大,还要响应号召生二孩。

老人不应该养老,而是去看孩子,发挥余热,把老骨头榨干。

政府负责分配,老人支付能力有限,能够走进养老机构的群体有没有10%?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敢说真话吗? 发表于 2018-6-7 22:49
文章故事讲述得很确切和真实,但这个“南充友豪颐养院”似乎办错了地点,若办到北京、上海和广州去还可行, ...

建设之前应该有考虑到这些,具体费用还要看你的选择标准,养老费子女会给一部分,再加上自己的退休工资也足够,去差一点的养老院又不放心,至少这家养老院环境服务还不错
发表于 2018-6-8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萌萌的小仙女 发表于 2018-6-8 09:18
建设之前应该有考虑到这些,具体费用还要看你的选择标准,养老费子女会给一部分,再加上自己的退休工资也 ...

      我看他们也是想得太天真了,真的以为南充就是成渝第二城了吗?区区一个四线城镇,其经济落后的状况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就连住院的商业保险今年也不能参保了,而且住院的所所谓门坎费,不管你一年住多少次,也就第一次有很少的优惠,以后的都全部自付。

      除了少数在外工作的白领阶层子女有能力给父母一定补贴外,大多数还在啃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一个工薪阶层的退休职工真是力不从心的……

发表于 2018-6-11 12:0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教育的失败,养儿养狗不愿养父母。愿和狗同一张床,不愿和父母同一套房。

发表于 2018-6-11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巴英雄 发表于 2018-6-11 12:04
现代教育的失败,养儿养狗不愿养父母。愿和狗同一张床,不愿和父母同一套房。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发表于 2018-6-1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住养老院好象也不会是什么大逆不道的啊?今后的独生子女家庭总不能4个老的都与儿女住一起吧?
发表于 2018-6-11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都会变老,看到他们就想到几十年以后的自己真心疼

发表于 2018-6-11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 发现重点是南充友豪养老院

发表于 2018-6-11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考上名校有文化吗?    当然有
不孝父母有文化吗?    当然没有
考上名校又不孝父母有文化吗?    当然。、、、、、???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