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邓婕扎起 “火把剧团”演上大银幕
来源:四川日报 2018-06-08 07:21
http://img.yybnet.net/upload/2018/0608/07/cbxl5ds4zlt.jpg
赵丽 赵刚摄
“火把剧团”正在排练。赵刚摄
“火把剧团”的演员正在化妆。赵刚摄
5月31日下午,川剧演员赵丽从午睡中醒来,这是电影《活着唱着》5月25日开机以来第一天休息。电影《活着唱着》,讲述了赵丽和她的民间川剧班“火把剧团”十多年来几经辗转漂泊,坚守在成都乡间舞台的故事。赵丽和她的丈夫严老五(本名严西湖)在影片中本色出演。
民间所谓的“火把剧团”,是自发组织的剧团,他们没有像样的戏台、化妆间、排练场地,演出地点流动性大。早在2012年,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赵刚用镜头记录了赵丽和“火把剧团”的故事,引发不小关注。这对“火把剧团”的生存来说,有一定改善,但其运营依然举步维艰,撑下去全靠那份对川剧的执着和热爱。
□本报记者杨琳
接过“火把”坚守川剧梦
在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新谊村,只要问拍电影的地方在哪儿,大家都知道。但当记者顺着村民指的路走到尽头,只看见两排有些老旧的矮楼,若不是一个门楣上写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八个字,很难把这里跟川剧联系起来。
走进矮楼,一张大圆桌,一个简单搭建的舞台,几排竹椅,就是整个剧团的“家当”。赵丽午休的地方是大圆桌旁一间简陋的房间,里面摆放了一张床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天气闷热,赵丽只能用手持小风扇给自己降降温。
即使头天晚上拍戏拍到凌晨两点,但对赵丽来说,也比唱戏轻松多了。“拍电影就是时间长点,又不用煮饭,不用自己想台词,脑壳轻松些。”赵丽说道。
今年44岁的赵丽,13岁就在重庆永川大河川剧团学习川剧。这家剧团解散后,赵丽一直跟其它剧团搭班,并结识了同样热爱川剧的丈夫严老五。“老公出身于川剧世家,严家班原本是严老五的二哥在经营,但是二嫂生病就没搞了,我们觉得可惜了,就自己搞起走。”2005年,辗转到德阳的赵丽在广汉组建起这个“火把剧团”,“那个时候‘火把剧团\’还比较旺盛,观众比现在多得多。”赵丽说。
此后,广汉、新都、青白江、龙泉驿……赵丽和她的剧团在成都周边一唱就是十多年,每天演出都不重样,同一部戏每次演出时也不一样,曲牌固定,演员的台词、唱词都是上台发挥。尽管剧团的演员们平均年龄接近半百,但换上戏服,他们就是舞台上的驸马爷、状元郎……
从纪录片到电影演自己的故事
2012年,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赵刚在石板滩跟团3个月,拍摄了纪录片《民间戏班》,让赵丽和“火把剧团”的故事引起关注。该片曾荣获2013年第56届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资深纪录片人郑琼看到此片后,把它推荐给北京的一群朋友,其中包括电影《活着唱着》的导演马楠、邓婕等。张国立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泪流满面,提出应当拍一部故事片。
起初,张国立打算和邓婕一起演电影《活着唱着》,但后来他觉得自己“演不了”。在剧团里,严老五一人承包了好几个人的活,比如枪师、鼓师、唢呐、音响、电工等,张国立认为没有经历过很难演。最终,邓婕担任该片监制。而5月25日的开机仪式上,张国立专程赶到成都站台。
赵丽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演电影,还是演自己的故事。“当时以为是假的,但是后来马楠基本上每年都要来一次,去年春节还跟我们一起团年,没想到成真了。”演戏对赵丽来说,并不算太难,“从表演来看,川剧是夸张的手法,拍电影是保守的手法,越自然越好。”
从纪录片到电影,聚光灯两次照到“火把剧团”,由此带来的变化是看得见的。
自从拍了纪录片《民间戏班》后,这个“火把剧团”逐渐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比如,2016年剧团搬到龙泉驿区,宣传部当年给我们几万元的补贴用于剧场装修等,文化局补贴一万多。青白江给我们提供了免费的演出场地。跟以前比好得多。”赵丽说,在拍电影《活着唱着》期间,剧组会“发工资”,经济压力也没那么大。
演员观众断代“火把”难再续
但剧团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因他们“出镜”得到真正的改善。如今剧团12个成员,只有三四个还是当年纪录片里的班子。赵丽说,如果不是为节约开支,严老五一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剧团早就散了。
赵丽的侄女丹丹,当年剧团最红、最有潜力的角儿,在18岁的时候离开了剧团,如今在泸州当驻场歌手。“她当驻场歌手,买车买房才有钱嘛。在我们剧团,一个演员五六十元钱一天,一个月就一两千元,挣不到啥钱。”对于侄女的“转型”,赵丽虽然觉得惋惜,但也深知留不住。
一张十来块钱的演出票,二三十个观众,很难支撑剧团的运营。“演员的工资、水电、交通、化妆、吃饭……样样都要花钱。”煮饭、打扫厕所、排戏……这些活儿,十多年来都是赵丽和严老五生活的“标配”。
在拍电影之前,剧团的演出地点在龙泉驿区和青白江区,剧团在哪儿演出,剧团成员就住哪儿,“固定在一个地方演观众没那么多,隔一天两天演一场,观众也觉得新鲜一些。”赵丽说,为了节约,他们尽可能赶公交,“公交车单边5元,来回一个人才10元。”
更别说买服装、道具、音响了,这对“火把剧团”来说有些奢侈。“川剧的戏服相当贵,一件就一两千元,我们只能去西安一个专门卖川剧服装的市场买便宜货,一两百块一件。音响一台一万多元,我们哪敢买嘛。”剧团演员万明华说。
“火把剧团”的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但十多年里,年迈的观众相继去世。“有个姓李的大爷每次都给我们献100元的花,他也去世了。”赵丽说,现在观众越来越少,又没有新观众,生存越来越困难。
虽然到旅游景点表演变脸、吐火比在剧团钱挣得多,但赵丽和严老五始终觉得,这并不能代表川剧艺术。当被问到今后是否还坚守戏台,赵丽想了想,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会坚持。如果坚持不下去,就不坚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