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列表,导航成都,移动端)天府农博园耕一块乡村振兴“试验田”
2018年8月,中国天府农博园千亩向日葵花海陆续绽放,营造出迷人的梦幻色彩,成为夏日里一抹靓丽的风景。新津县委宣传部供图
(成都列表,导航成都,移动端)天府农博园耕一块乡村振兴“试验田”
位于新津的天府农业博览园一角。本报记者陈鹏摄
9月7日,新津县兴义镇张河村,一场秋雨,让连遇高温的向日葵恢复生机。这里,是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以下简称“天府农博园”)管委会所在地。千亩向日葵,是建设中的天府农博园“农博岛”的一部分。
去年8月,天府农博园落户。两年后,以张河村为核心区域、占地129平方公里的天府农博园将最终落成。届时,这里将成为四川农业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被打造为“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在新津县委副书记、天府农博园管委会综合党委书记丁钰眼中,这里是四川乡村振兴的一块“试验田”。
深阅读
梦想
农业展会“从室内到田间”,打造世界农博的东方品牌
“做‘乡村振兴的中国典范、世界农博的东方品牌’。”站在张河村的田间,丁钰说,天府农博园将是四川乡村振兴示范窗口,也是一块“试验田”,承载着农业和农村更高层次发展的梦想。
梦想源于2016年。当时,在蒲江县举行的一次全国农村改革会上,有人建议,能否学习国外,把农业会展开到田里去。随后,省委农工委专门组团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及国内多省市学习经验。
美国爱荷华州立博览会是考察重点。这个拥有160年历史,融牲畜、粮食、水果、蔬菜、农机等展示和美食、游乐、音乐会等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展会,被美国媒体列为美国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这坚定了我们建农博园的想法。”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据此,天府农博园的功能定位初具雏形。在选址上,与天府新区只有一条绕城高速之隔、地势平坦、背靠成都的新津最终胜出。
这个梦想,也得到了中央层面的认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概念,这与天府农博园定位不谋而合。“加上我们在全国启动最早,便将园区命名为‘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前述负责人表示,一号文件给四川吃下了“定心丸”。
“不只是建成四川农博会永久会址。”丁钰的办公室内,挂着一张规划图:在张河村附近1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会展主展馆、中国农科院设施农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依次排开;会议会展中心、市州特色展馆、室外展场、大田展区构成的四大博览空间体系清晰可见……丁钰说,这里将建成服务全川的农业博览平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同时,通过“展示空间创新、参与主体创新、体验形式创新、博览周期创新”四大会展创新策略,最终实现“窗口+基地”的展销。
“当然,还要弥补四川这个农业大省在农耕文明领域的空白。”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举例,天府农耕文明博物馆、宝墩大遗址公园将在园区落户,“展示四川的农业发展历史和农耕文明演进历程。”
除开多重功能,梦想中的园区还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尽可能地展现田园风光。”参与核心区设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说,园区的永久性建筑不多,临时性建筑却占了相当比例。例如,永久性展馆总面积不过4.8万平方米,但展馆周边可以作为临时性场地的大田,有近30万平方米,真正把农博会办到田间地头。
开局
打破行政区划统一运管,打造省内首个“农业版高新区”
园区究竟该如何运行?根据规划,园区横跨新津和崇州两县市8个乡镇,覆盖39个行政村,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如不能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行,规划图变成施工图的过程或将阻力重重。
“理顺内部关系,实现统一管理,这就要求我们用搞工业的方式搞农业。”新津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借鉴各地工业园、经开区等的做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园区化管理。
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津的做法,在省内尚无先例。因此,天府农博园算得上省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版高新区”。
目前,当地已经组建园区管委会。同时,新津县正着手园区内的合乡并镇建街道、合并乡村建社区等工作。最终目标,是构建“管委会+合作社”“街道+社区”两套组织架构,管委会统一负责园区的产业打造、城乡空间规划;街道和社区,则负责园区内的其他公共事务。
实践已经开始。天府农博园管委会综合党委副书记白伟介绍,从去年开始,管委会内已相继组建了覆盖整个园区的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集体土地合作社。“他们将承担园区内所有的集体资产运行、劳务培训与输出、土地的运行与管理。”白伟说。
在建设运行环节方面,“建管分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管委会副主任廖岚娟介绍,此前,川发展、成都农投和新津县文旅集团发起组建了四川农业博览园投资公司,园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部由其负责。但在运营环节,则全部交给专业的企业。“基础设施有公益性,则由国资来建;运营是面向市场,且专业化程度高,那就由其他企业来做。”廖岚娟说,社会资本入驻后,只要不与园区的规划相冲突,可自主决定如何建。在他看来,园区政府规划、市场主导的模式,将是一次全新探索。
破题
在市场化运营过程中,确保人要留下来,耕地不减少
建设中,两个突出问题摆在管委会眼前:人往哪去、钱从哪来?
第一个问题,农民在追问。园区现有10.8万户籍人口,近9万人为农民。“如果为了建园区,把农民‘挤出去’,这不合理。”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晟之表示,没有农民的农业园区,既名不副实,也不能持久。
“愿意留下的,全部留下来,绝不让他们背井离乡。”白伟说,根据规划,园区未来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2万人以内。他们将主要分布在园区内的70余个林盘,兴义镇和安西镇两个特色小镇,以及8个新兴社区中。其中,每个林盘可容纳人口100-500人,每个特色小镇可容纳人口3万-5万人,每个新兴社区可容纳人口3000-5000人。
第二个问题,政府部门一度担心。“到底要花多少钱去打造,我们还没有具体数据,但不会少。”管委会投资服务部副部长唐诗说。
但市场的热情,让唐诗大吃一惊。去年底,管委会发布招商信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20多家企业主动前来接洽,带来的资金多达数百亿元。
由于竞争实在太激烈,管委会专门召开了两轮评审会。最终,4家技术力量相对雄厚、有过农业项目投资经验的企业入围。
在市场化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园区开发中出现土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管委会明确划分了129个区域与对应的项目,并划定了园区的生活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三个部分,明确生态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分别对应26平方公里、72平方公里和28平方公里。“红线就是高压线,谁也不能动,确保耕地不减少。”丁钰说。
探索
绝大部分改革事项均可试点,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开了局、破了题、起了步,接下来,就是如何在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的过程中,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核心是如何让农民受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丁钰认为,农博园建设运行成功与否,一把重要的尺子是建设运行过程中群众是否参与、能否受益;农业、农村能否变强、变富。在他看来,唯有不断改革,园区这块“试验田”才能名副其实。
首先是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必须聚焦“三块地”改革。即,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改革,“特别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园区将进行城乡空间优化,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腾退后的土地。”
以张河村为例,9年前新村建设时,张河村和邻近的新开村并村,就腾退出800余亩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这些土地都已经沉睡了很久。”张河村副支书张媛媛说,如何把土地变资产、变资本,村两委没少想办法,但受限于政策刚性,路径并不多。
白伟透露,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等部门已明确,园区将纳入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等改革试点区。
其次是劳务收入。“留下来的农民,将学会更多的技能。”管委会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庞胜苗介绍,9月中下旬,新津县、中国农科院、新希望集团共同打造的“绿领学院”将在张河村挂牌,主要目的是培训职业农民,“我们预计,到2020年,园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8万人。”他说,园区内其他劳动力将会通过劳务合作社形式,参与园区及周边的劳务服务,以增加收入。
改革的脚步,不止于此。新津县城乡统筹和农林局局长高翔说,省上已经明确,所有在川进行的国家级、省级农业农村改革事项,除需中央授权的改革任务外,均可在园区内试点,“最终变成一个政策高地。”(记者王成栋)
原标题:天府农博园耕一块乡村振兴“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