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50|评论: 2

吴俊凯:写于秋天的文化手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3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于秋天的文化手记
                                   囗吴俊凯
                                   
   一
   自古而来,于秋留言,或诗或文,大约多在歌秋与愁秋之间徘徊,就其以文化留痕的多半而论,尤以悲秋愁秋者为多。这或许成了人类漫步时空的一种特殊情结。人类足迹,阔步也好,碎步也罢,都行进在历史进程中,都走在时序交替里。鬼谷子采药修道云梦山,想得很多,思绪繁密,有了纵横谋略,有了《鬼谷子》十四章,但他仍然走在时序道途,伴了秋天,伴了叶零,也知秋知寒,没有超越季节。陶潜生性逃世,远离红尘,但在秋天季节,东篱采菊,也不曾越秋而至春。只是人类何以于秋感叹太多,悲秋愁秋之声连连续续,往往多于赞美呢?

   人类自从有了自已旅程,无论筑巢而居,还是息于洞穴,开始有了自己体验或思考,也就有了自已的情感叙述。岁月轮回之中,秋自夏而来,由热变冷,予人感触特别深刻,由此变迁而来的季节特点,在人类心灵上,一次次让人难忘。何况,片片零落的叶子,又让人感念自然法则的不容变通,这又再次将心灵感触推到一定高度。于秋有些畏惧和失望。毕竟秋之后就是冬了。大地间冰雪寒风与肌肤一次次亲昵,并不能让人类生出快感,躲之于巢,藏之于洞,成了常态,生存的危机与困苦,让人类直面秋天的无情与残酷。春天夏天的兴奋消失殆尽,各种各样的调侃与欢歌,都失落在光秃秃的树下,逐渐褪水的河边,秋风北起的草原,无遮无拦的戈壁荒漠,人类经受着季节更替的严重打击。生命遭受了极度危协。对此,人类情怀,开始与秋进行近距离纠缠,几多感怀存之于血液,存之于传统。悲秋的事实也就一再发生。

                                      二

   何况,自从人类生存空间出现人文主义之后,在东方文化里秋便有了一些象征。象征着事物发展由盛而衰。生命进入秋季,便开始渐次少了生命力,各种生命的冲动,都变得萎琐,变得乏力。这种人文情怀,进入了人类悲欢路途,失望的心理结构便开始横跨时代,成了人类发展旅途中的一个明显特征。儒家进取情怀,也免不了受些浸染。边关的昂昂纠夫,也临秋存叹,叹秋叹事,悲从心起,人生苍茫,命运无归。朝中心怀盘算的宦宦之众,也心惊秋天,怕秋里有事,命丧于秋。一些在朝在野的文人雅士,更是借秋泄愤,叹命不逢时,运走悲秋。按理儒家是奋进出世有为的文化一脉,不会含悲生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也悲切于秋,毕竟儒道超脱不了人类情感曲直,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千峰万谷的悲秋之语,尤其以懦家为信仰的代代文人,都怨秋滋愁,写下几多秋与己交融难分的文字,可以说,这是在儒家自强不息的追逐中另生了情结,成了中华文化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真情实况。同时,这种儒家文化的多重特点,也表达了人类主义的真实本色。

   道家主张,无为无知,节省精力,延寿养生。因为,他们发现人类的巧智往往带来无穷的危机,有时让人类在自我欲念的膨胀中,变得血雨腥风,尘起尘落。他们认为这脱离了人类自我前行的道理。因此,他们进入福地,洞天既开,便追问玄妙之门,去探讨宇宙万物的奥妙之源。面对秋天,不悲不歌。秋天,山脊上已撤起点点雪花,已寒风翻转,万物零落,一切生气已不复再见,但道家之人,仍旧无动于衷,不以秋悲,不以己愁,而是问道,这自然怎么玄之如此呢?道家之人,于春,于夏,于秋,于冬,似乎有些麻木,只认为这是变化,对此,情感远离。黑衣背后的黑屋,在山间,在风水佳处,依道而立,依道而风兮雨兮,用青布裏了的道家之脚,在这秋令季节,一如既往地踩在太极之地,或者,招招在养生之间,或者式式在养性之处,或者桩稳于晨秋暮秋,抑或存意于丹田,妄想于不老。可以说,道家于秋冷膜,于秋木然,也由此演成了东方文化的又一态式。这种态式自鬼谷子庄子肇始,一路留香,直到汉代张棱问道鹤鸣山,便成气候,代代有人,开始了千山万观。

   于秋,儒道两家各有认知,也都成了人文主义讨论的重点,毕竟儒之旅程,道之足迹,在中华文化史上不可或缺。深厚的人文积淀,给予人类太多思考。

   而佛学呢?始于天竺,传之华夏,一经流入,便被中国化了,其间,玄学的奥妙,黄老的驳杂,都闪现于机锋之间,都在冰茹雪食凋碎月魂的氛围中佯狂沉潜。他们全方位透视整个世界,既空灵,又圆融。于秋,他们空然不问,即惑偶有悟秋之语,也但见秋空。因为,佛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既然如此,哪里能秋风秋水呢?但是,在佛教花开五叶的漫长旅途中,因为士大夫阶层时归时退,让佛学时净时俗。在宋代以后一段时间,禅僧喝酒吃肉,风流蕴藉,放纵情欲,这与士大夫缺失斯文有什么两样?这时,有些佛门高人,也感时序变迁,也感佛门空寂。于秋,有了体悟。所以,佛学,作为人类文化重要一脉,在东方文化中,确也燦燦可敬。

                                      三

   中华文化,不管在秋里秋外,它们在儒释道间时有争论,但有过同床望月,同桥伤水。其文化牵扯,绝然不可割席分坐。这就是中华文化兼容包容圆触之特点,也由此筑起了中华文化生命不朽之长城。其实,儒也好,道也好,释也好,都是中华文重要一脉,它们共同擎起中华文化天空。曲埠深含文化的开阔视野,五台山唱响文化的空远意境,鹤鸣山紧锁文化的静虚之门,不管是动与静,不管是静与空,都归之于龙文化的起承转合,一句咏涵,一声笛鸣,一招柔忍,都让人千年回味,百代仰慕,文化血液始终殷红,文化汗毛始终直立,文化位置始终属于东方。

                                      四

   因此,我们说,我们自古而来的文化人,他们都行在儒释道的文化通途上,至多或左或右而己,都粘满了这三份文化脉系的馨香,都在三处篱笆间来来往往。文化人苏轼,你能读出他没有佛气道骨,全是儒的铿锵和奋进?惠能讲学之稿《坛经》,你能闭眼不见其间儒的聪慧与睿智?张棱从沛县挑担行至巴蜀,谁能说担子里的《道德经》没有儒的佛的道中之道?文化既分脉于见解,又分脉于思考,还分脉于体验。也许文化不幸于分脉,让文化归宗于小气和门径;也许文化有幸于偏见,让笼而统之,走向分野,而臻于深透。以文学论之,不分诗文传奇,既而又不分出七律绝句词与小令几多品种,哪能让抒情言志达于精深,感天恸地?海棠不会依旧,天涯也不关涉芳草,小桥流水也忘了人家,月下一笛声,板桥霜迹,也有些多余。又哪能让人物栩栩传神,百态存媚。西门庆只会永远偷情于人世间,林黛玉也只能伤感于林府的没落冷清。人世间与精神境界会脱离不染。所以,文学的分类,让文学深透入骨,骨也生情。所以说,文化的分脉既不幸,也有幸。不幸于争吵,有幸于争鸣。

                                     五

   过往的秋季,于我而言,似乎均甚为平淡,无非因生存而作些常人的工作。先是教书,翻束覆去地用嘴皮子挣些工资,为饱为暖而已,绝少有因性情而出于心喜之事,常因秋想事而败兴。可以说,过往之秋,枉自念起。唯有今年之秋,值得一提。
   我坐在和风庭园的小屋,读了一些至言书籍,其中还初道人的《菜根谭》,让我放下《坛经》而花废几月不止。自诚老人对人世间的感悟体验情怀,练达于红尘六合,从儒从佛从道,启合有度,问中庸而恳恳相告,问无为而诚诚相劝,问出世而真真相勉。在山野间,野风有味,露水生情,云卷云舒,峰谷桥河,了然于尘世远境,怡然于性灵自由,悟然于百态无争。一种超然远俗的书写境界,在明代万年间成为重要的文化事实。由此传达出的莱根之味,真实平常,既不生涩,也不艳香。可以说,这种乐享清贫的淡然心态,是从儒境佛境道境中自然而出。当然,也只有不俗的文化人才能恬淡如此,所言之理,才成人间真品,才不会陈饭新炒,女扮男妆,不麦不芥。也只有心存不俗的文化,才能言尽德行的最高境界。他言之曰:“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利物者,记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这之间所存之心境,让我想过了整个的秋季。但我未必理解了自诚老人的意思。尽管我用尽了心思,花费了时光,或许也只记住了文字,其文化深透的品行深意,还不曾触及皮毛,因为,自诚老人是咬得菜根所得,而我却有厌苦瓜味苦之嫌,未有“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之心志。我几月来无论如何染习,如何平静,如何清虚,也都得之廖廖。可见,有些文化不会来之于学与习,而是成之于体于悟。行为重要,但思想的觉悟,才是一笔真正的财富。有此财富,方能谈德行。由此看来,真真实实的人类情怀,不跌于金湾银湾。

                                     六

   我想不俗又不成。因为于儒于佛于道,以及因此滋生的文化奇观,我没有新鲜的致礼方式,只有古老的拜祭礼祀。那就一拜再拜三拜吧。这也算是从文化中来,又归之于文化了。


                                            2018,10,12于临邛土园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10-14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5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