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札记 吴俊凯
最近几年,一直在读我国的书籍,越读越发现,在浩瀚的文字中,似乎总少一点什么,但一时也不曾明白过来,这个意念总在隐约模糊中闪烁着。 今晚,在灯下,临了窗边,让四月的夜风,越过黑洞洞的夜,挤进了我的室内,让我昏沉沉的头,立刻清晰了起来,我忽然发现,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字里,描述的各种状态,都清瘦无比,缺乏丰盈和富态,总有些营养不良之状。原来,中国文化的构成,从远古而念,包括儒法道兵纵横等十大家,都绝少与商业的意识和行为有些瓜葛,至多有些零星的句子。大都恂恂于英雄主义,建功立业,巧兵奇功,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玄门之想,寺内秘事,诸如此类。而且,连朝迭代的文化人士,不管有无硬气,有无软气,都不去谈生意之道,商业之术,视钱财如粪土。这些无穷的大家与不起眼的文化中人,或着眼于政治的谋略,心怀朝纲,兴奋品级,或着眼于社会的大治与大变,心藏天下;或着眼于人格构建,天行健,壮士一去兮;或着眼于欺世盗名,狐朋相聚,杯酒言欢;或着眼于青灯黯烛,深寺存生,淡泊一世;或着眼于鬼怪结缘,荒诞尘世,撒野幻想,或着眼于儿女情长,红杏墙外,桃花含悲,如此等等。有史以来,其人生取舍诡谲无边,唯独无意商业之为,至多与农耕文明时有波澜,一直小视商业行为,以之为末流之事。 有位文化大家在谈及晋商时写道,他读许多文人的记述,想从中勾成一点关于晋商的史实和信息,哪怕是一些传说和轶事,但令他遗憾的是,那么多的文人书籍,留下了无法厘清的文化痕迹,却单单不见有关于晋商的一点文字。他觉得甚为奇怪,有些难于理解。我也不理解,影响了中国社会时间那么长久,程度那么深刻,范围那么广泛的晋商,竟然没有引起文化人的一点关注和留心,史稿不见晋商,文学不见晋商,轶事不见晋商,追问来追问去,应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完美与丰满有关。孔子崇尚“一瓢饮,一箪食”,这一文化审美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取舍,诸子论道言世,其追逐情怀,又都归宿到成名成家,归宿到辉煌与荣耀。这就更根深蒂固地把人生人性引向钻营与建树之中。几千年前来,这种人性分野与合围,便成了文化史上的人格默许。可见,中国文化在整体构建上是有缺失的。百家争论后,存留在文化史上的东西,几乎都沾满人格的精神向度。尽管无酒可饮,无饭可食,生活在糠秕之间,也绝不多眼嗟来之食,于商业之功,也不肯点头一赞。因此,中国的农耕文明就远远缺乏地中海周边的商业气象。尽管我们有丝稠文明,但那只是农耕文明的一种补充而已,即或是茶马互市的商业路途,也只在自生自灭中留了些许不清的背影,在中国漫长的旅程中也没有清晰的足音,只夹杂于混混不明的吏史之中。卓王孙冶铁的过程字迹稀少,倒是富翁的事实,才让人留墨称道,何况司马迁还把这与人生取舍联系了起来。范翁经商只存头存尾,再添上西施故事,也另有其义了。他经商的故事成了传奇和象征。 因此,今晚,我忽然想到,商业没有在文化史上存一席之地,我们必须要追问一下理由,到底根本的因由是什么?儒释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的股份太多,分得了太多的文化地盘,那么,我们的追问就由儒释道来回答吧。
2018年4月16日于临邛土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