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我们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而且日本人和日本媒体也大张旗鼓地这样悲哀地宣扬:我们失去了二十年。我们知道,在此期间,日本和美国发生了贸易摩擦、或者直接说是贸易战。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和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意识到,“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其实根本是一个伪命题。
2016年2月10日,香港凤凰台新闻今日谈节目,该节目采访了曾经在日本生活了20多年的经济学者庚欣先生。他说:
在这20多年时间里,日本在海外的资产增加到7万亿美元之巨,远远超过现有日本GDP总量。。。
期间,日元从最低的1美元=360日元,升到最高时的1美元=80日元。这是多么大的升幅,可见日本企业,日本经济抗压能力之强。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来源于网络):
中国,从1985年人均GDP约500美元到2015年的人均7500美元,30年时间里净增7000美元。号称中国经济奇迹;
日本,从1985年人均GDP11000美元到2010年的人均47000美元,25年时间净增36000美元,美元净增量是中国的5倍。
但就是这个二十五年,其中二十年被说成是“日本失去的20年”!
时至今日,弹丸之地的日本,仍然霸占着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交椅;日元是全世界的避险货币、其坚挺大有超越黄金之势,国际金融界一有风吹草动,投资者和交易员动辄就卖掉股票买进日元;就算日元经历了高达数倍的升值,日本的出口业依然一骑绝尘、令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望尘莫及。
直观上讲,到过日本旅游的国人,会从哪一点看出日本是一个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的国度?洁净的街道、井然的秩序、高档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店、舒适快捷的新干线?不用说日本的松下、索尼的数码电器、也不用说丰田本田的汽车,连马桶盖都要到日本抢购的盛况,令人想到的只有发达和进步,何来“失去”?
那么,所谓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究竟失去了什么?
现在看来,恐怕失去的,只是天价的房产泡沫,也许还有股市的泡沫。而日本股市已经渐渐恢复了元气,而房地产呢?我觉得,那应该是永远地失去了。要知道,在80年代末期,在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巅峰期,单单一个东京的地价,就是全美国地价的4倍!
试问,这个世界上有谁会认为一个东京的地价会比整个美国更值钱?有谁会傻到卖掉整个美国的土地转而去买下一个东京?显而易见,那是一个严重失去平衡和理智而且早已疯狂的房地产市场。这样一个被吹上九霄云天的、吹得比最牛的牛逼还大了N倍的泡沫,不“失去”留着它作甚?
所以有人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不仅没有失去,反而是华丽的转身。
没错,因为房地产泡沫的破灭,80年代初期的日本从全国GDP数字来看,确实失去了不少。但如果现在转身回看,发觉的真相是,日本从那时起减掉了浑身的肥膘、转而练就了一身的肌肉:
房地产泡沫没了,制造业、科技产业升级创新却日新月异,同80年代之前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形同白云苍狗。
在80年代之前,日本充其量就是一个山寨大国。那时一提到“日本制造”,就会令人想起“假冒伪劣”。
但是80年代开始,国际竞争和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令日本人意识到,山寨技术和“假大粗”的产品已经慢慢没有了市场。所以,他们开始了科技领域的励精图治。其标志是1980年日本通产省发布了《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文件。同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厅公布的《科技白皮书》中再次明确提出了“科技立国”战略,着重研发高尖精产业;到了90年代,日本进一步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思路。
在此期间,日本围绕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政经改革:进一步市场化(经济自由化)、企业民营化(包括邮政和铁路)、经济领域进一步法治化。
引用一段网络资料,来说明日本经济励精图治的结果: 如日中天时期的日本制造业,曾经创下辉煌的历史。有资料显示,全世界90%的数码相机是日本制造,日本持有全球37%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和66%的半导体原材料。而下面一组关于日本制造的成绩单同样会让人肃然起敬:
截至2016年底,日本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7993.99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人均制造业的出口值为5521.02美元,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工业化程度以37.04%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出口质量以85.69%位居世界第二;日本对国际制造业的影响以14.13%位居第二;日本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力以6.53%位居世界第三。另外,在全球50强企业名单中,人们会发现三菱、丰田、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产、东芝等国际知名龙头企业的名字,而它们皆属于制造业领域。
看完以上的资料,不由得深深的一叹!难怪有人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这句话是本世纪最大的谎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需要掂量的是,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谁都希望,失去的是过去,而得到的是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