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不择食“这个成语,最准确地概括了在饥荒岁月,中国的老百姓为求生存所付出的辛酸。那时,肚里几乎没有一点食物,前胸紧贴着后背。胃囊就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褶褶巴巴地萎缩在一起。于是,人们便千方百计地使它充实起来:一切能吃的或不能吃的,只要撑起了肚皮,似乎也就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
蒜辫,是种蒜的农民为了贮存的方便,把蒜头连同基叶编织成辫,这样就可以随意挂在墙角里或房梁上——蒜苔炒肉或用水灵灵的蒜苗包饺子,至今也算是佳肴吧?然而,用干枯的蒜辫搅成的面粥却实在难以下咽。不管你的喉管是否容纳,反正要想活命,你就得毫不犹豫地把它咽到肚子里去!
当然,要说天天吃这样的东西,肯定是荒唐的,即使你家个种蒜专业户,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蒜辫可供一家人的每日三餐。我想,大概是在吃光了粉渣、豆渣、酒糟、野菜、树叶和一切能够撑起肚皮的东西,只有静静地挂在墙角的蒜辫成为唯一家当的时候,万般无奈的母亲才想到了它。
当时,我们以为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餐了,然而,四十年以后,我在和某大学的一位女处长共进晚餐的时候,却意外地遇到了知音,原来她家也吃过蒜辫,而且吃法也完全相同。我几乎感到了一种惊喜,仿佛不期而然地与一位隔绝多年的老友重逢!
但令我奇怪的是,那样一场举世震惊的灾难却似乎并未给女处长留下任何的伤痛,反而如数家珍似地唠叨起了她的曾经的感觉:“那时的玉米面好吃、那时的大饼子好吃、那时的香瓜好吃、那时……”
我听了有点儿反感,便提醒她道:“大姐,您那时是饿得吧?和蒜辫相比,玉米面是绝对的珍馐。这在经济学上叫‘边际效应’。想当年西太后在逃难路上……”
然而,没等我把话说完,她立刻站起来反驳:“不是的,现在的东西就是不好吃!玉米面不好吃!西瓜不好吃!猪肉……哎,我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回那年那月的感觉啦!”
听着“九斤老太”夸张的描述,我不由得哑然默然——唉,说什么好呢?其实,以万物灵长自居的人类,也不过就是个随贵随贱的动物!——你想找回过去的感觉吗?这很容易:再饿你三年,你什么感觉都有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