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资格给别人的人品下结论,谁有能力给别人的人品下结论? 闲散一石
在现实当中,经常可以碰到将人品挂在嘴边的人,稍为看不惯别人的言行,他们就扣过去没人品的帽子。网上关于人品的贴子也不少,有的认为这种行为是没有人品,有的认为那种行为是没有人品。在这些评价中,基本上是一言九鼎,而且仅凭一种行为就能得出结论,真有点一丑遮百俊的味道。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极为片面,也极不负责任。有这种思维倾向的人,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由此突然想起了许多人与事。那是从十几年开始,有一位领导空降而来,她的口头禅就是没人品,同事之间的任何事,她都可以贴上没人品的标贴,当然这是背后评价,当面她是绝对不敢的。这也显示出她的两面性,修养有些欠缺。过了一段时间,大家有一个共同感觉,在她嘴里怎么没有人品好的人呢。
因为这位领导极为喜欢背后议论他人,上至领导,中至同事,下至下属,都在她的评论当中,而且在她的评论中所以人都会受到没人品的攻击。如果说,同事之间有些矛盾,带着情绪,偶然发泄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领导、对于下属,概不例外,则让人不能理解了。时间长了,大家也就对她的人品标签不以为然了,反而对她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既然一个人认为所有人没有人品,那么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所有人真的没有人品,要么只是她没有人品,而前者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后来大家也看明白了,她这是一种极度自卑心理。她没有多少本事,又要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高明,所以采取这种极度贬低他人的办法以抬高自己。比如,下属拿出一个极好的方案,她说这是我们大家研究的结果,事实上她可能根本没有参与;下属的文章被上级肯定了,她说这是在她的指导下完成的,事实上她对公文一窍不通。比如,同事处理某项事情出手果断、效果良好,她却冷嘲热讽地说,这都是固定套话,大家都知道这么做。
时间久了,大家都发现,她除了时时自夸“业务精通”、处处显摆“能力超强之”外,还特别爱占小便宜。比如,单位发洗涤用品富余一些的话,过了半年她都能想起来哪个柜子里还有几个洗手液、洗发精、香皂什么的,让下属震惊不已。因为大家早就忘了这么回事,她居然记得如此清楚!每次到了采购工会福利用品的时候,她都要亲自出马,别人以为作风扎实,实际上她是去讨价还价,如果商家不额外给点什么东西,她是决不罢休的。每一次下属都觉得难为情,躲得远远的,她却津津乐道,那种占到便宜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可能是极端的例子,但足以说明问题。如果总拿人品说事的话,其实是说不清楚的。因为人品没有标准,什么是有人品,什么是无人品?估计无人能够说出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答案。如果是这样,又如何给他人作出人品评价?还有一种情况是,往往是对他人作出负面评价的人自己负面。比如,上面说的这位领导,实际上她心理不健康的,只是因为别人在某个方面盖过了她,或是某个方面没有满足她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工作成果没有让她全部占有),她就给别人扣上没有人品的大帽。
最为重要的是,人品评价即是道德评价,他人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给别人作出评价。因为这是对一个人的整体评价,并不是一两件事、三五句话就可以定案的。人们之间的观察都是单向的,不可能透视,而要对一个人的人品作出评价,又必须对这个人的所有言行进行综合分析,而这是不可能的。再者,同样的一件事,从不角度进行审视,其结果也不同的。
如果谁都有资格都有能力对他人作出人品评价,那么历史上的名相管仲就会被定性为无人品无本事之人。为何?他与鲍叔牙做买卖时,每一次都要多分一些钱;他与别人打仗时,他总是躲在后面;他几次做官,却被免职而没有做长。如果按照现在某些人的片面思维方式,管仲既是一个没有人品的人,也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可是,鲍叔牙不这么认为。他说做买卖多分一些钱,是因为管仲家境贫困而且母亲年高;他说打仗躲在后面,那是管仲要给母亲养老送终;他说每次做官都做不长,那是因为管仲是干大事的人。你看,同样一个人,鲍叔牙与他人的评价截然相反。
讲这些故事,是想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不要进行道德绑架,不要给他人贴人品标签,不要以自己所观察到的片面现象为依据给他人下结论,更不能从阴暗的一面对他人进行猜测,因为所有这些都是不可靠的。比如,网上发生了一件事,大连某位妈妈因为9个月孩子高烧42度请假而主管不批,一些人就从负面对这位妈妈进行猜测甚至攻击,说什么她可能是请假次数太多,她可能是与同事关系不好,她不能理解年终单位工作很忙,等等。不得不说,这些猜测和推测都离开了“9个月孩子高烧42度”这个基本事实,也离开了就事论事的正确思维方式,是片面思维或是负面心理的结果。
对于那些看不惯、合不来的人,你可以敬而远之,但最好不要进行道德评价,不要给人贴上人品标贴。因为事实往往又有另外的一面,被你看不惯、合不来的人则有可能与他人合作得很好、相处很洽。当然,这不妨碍你对朋友给出善意的提醒,以免朋友上当受骗,毕竟识别一个人需要时间,而且还要经历一些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