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公安局近日破获了十余起专门针对年轻单身女性的诈骗案件,而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竟为同一人——一位浑身假名牌,虚构自己是高干子弟或者“富二代”,通过社交软件寻找“作案目标”,竟然接连诈骗了19名女性,骗钱骗色之外,还让其中4人为其产女生子,甚至还有2位女性大月份怀胎待产……(大河报、梨视频)
如果看到今天这篇新闻,要说人们的反应会是什么?估计只剩下一种“如今的女人咋都傻成这样了”?倒不是说此话的人不具备同情心,而是在同一条河里,同一个地段淹死的女性太多了,稍微有点儿常识或警惕性的女性都不至于沦落至此。
到底是“受害人”真的很傻很天真,还是骗子的招术精明得让他们看不清?仔细分析案件,可以看出,行骗者文化水平并不高,作案手段也并不新鲜,只要稍加留意完全可以将其打回原形,让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拜倒在虚作的荣光之下,很少去查证、质疑他的真实身份。
其实骗子的手法老套,也算不上高明。随便百度一下“骗财骗色”,“唰”地一大串,都是众多女性被诸如假冒官员亲戚、儿子,或假冒大款、高官的人骗财骗色,而且屡有发生。如吉林市丰满区前二道乡的农民王立忠,仅凭借着假冒“市长儿子”的身份,一样有许多女大学生屡屡中招,其原因除了女大学生喜欢田福生的甜言蜜语、贴心关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失去田福生这个“北大清华的双硕士,做奢侈品生意的CEO”的高端人才。这些女大学生心中很可能会这样想:有投入才有回报。在此动机激励之下,田福生的骗钱骗色才屡屡得逞。
从这些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受害者可以说是从在校学生到企业白领,几乎都经受过良好的教育,而骗子一般则都是“伪装者”:开豪车,抽名贵烟,家里拥有各种产业,国外留学,有自己的公司或是职业状况良好,而骗钱时无一例外是因为资金周转不开等亟需资金的理由,抑或是豪宅名车的白富美。乍一看似乎并无漏洞,然而仔细回想却又觉得差了点什么,有谁会跟刚刚结识人借钱且数额如此巨大,并且频频借钱,恐怕并不是骗子的智商有多高、隐藏的有多好、骗术有多高明,而是这些受害者们都陷入了“甜蜜的陷阱”里无法自拔了。
骗子们普遍怀着“谎言说一万遍就成为真理”的侥幸心理,他们觉得自己冒充的身份越高,骗局就会越编越大。甚至当她们发现自己被骗后,她们就开始纠结自己的沉没成本。她们并不是放不下这个男人,而是放不下自己的付出,不愿承认自己没眼光爱错了人,于是不断往里追加投入,希望有一天能有奇迹发生,甚至还竭力美化那个并不值得付出的男人,把自己这种受骗后不甘心的情绪美化成爱意,一错再错。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里笑”,过分的追求物质标准的爱情冲昏了他们的头脑。当刚好有一位开着宝马的“白马王子”出现在这些女孩子的身边时,她们可能并不去深究这位“骑着白马开着宝马”是真的王子还是偷了王子白马的小偷,而被骗也恰恰是“有所图”。
经济学家说,欺诈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遵循“需求决定供给”的凯恩斯法则,而不是“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换个更形象的说法,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无论多么高不可攀多么阅人无数的女人,即使看上去硬得像金蛋、银蛋、铁蛋、千万年前的恐龙蛋,可只要它的蛋黄还没有硬化,七情六欲尚存,就总有开裂的可能。
骗子的骗术高超精湛自然是毋容置疑的。可是,众多女性被骗财骗色关键还是自身问题。扪心自问,哪个不是被骗子的“高大上”吸引的?都是看中了骗子的身份、地位、权势。虽然这些都是如梦如幻的泡沫,但是在受骗女子看来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都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归根到底,他们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彼此利用需求的基础上。骗子需要女子的色和钱,女子需要骗子的身份、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