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轨运行了一段时间了,不知道大家通行的体验怎么样?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感觉太鸡肋了。
虽然比一般公交贵
有人披露,前些时候同样中车株洲造,在哈尔滨测试的智轨车辆造价高于2000万/辆。宜宾好歹是先行者,不说折价至少也该给个成本价吧?前些时候一个视频说看到五分钟内过了3辆智轨公交,好嗨哟......五分钟数完六千万!
好歹上路了
尝鲜的成本是要高些,但是总比骗局里的“巴铁”好太多了。上路之后,之前大家接收到的信息是这样的:
交通收入首要目标肯定是缓解交通压力
上路之后,大家的真实体验却是这样的:
堵:不至于天天死,但对缓解拥堵起到的作用还没看到
分享(抢占)路权还能比以前更通畅?
绕:下江北人民回家的路整得七绕八拐! 从南岸会馆打的回下江北地中海蓝湾车费18块
晒这个发票的网友也说,不是心疼钱。只是忍不住想吐槽越来越绕越来越花时间越贵的宜宾交通。 事实说明,把公交车头造得尖一点并不能进化成真地铁,在公路上分条道出来画两条线不能变化成真轨交。广告好看,也要讲疗效...... 希望城市决策者以后考察的时候,除了听人讲被带着看,也要撇开“推销员”走上街头自己去体验下,问下老百姓的感受。其实在一年前,第一个开通“智轨”的城市,也就是“智轨”的卖家株洲。当地市民早就吐露了真相。就是个大一点的公交!堵起来还不是一样,其实没有那两条线你让公交顺着专用道一样跑。
在卖家那里,对自己人其实说得挺清楚的,这玩意儿就叫“路中式快速公交”。
一节车厢的叫公交,两节车厢的还是公交......三节车厢就得改个名字?看来不只是娱乐圈需要艺名,做政府的买卖名字也要起得好听不是!
轨交本来是为了方便生活,赋能社会发展的。
只要是有点想法的城市都想上轨交,但是国家有规定,一定要在人口、税收等标准上达到要求才可以。毕竟,修轨交那个钱可是个天文数字。你城市没钱就要贷,修好了人流又不能满足运力,那就是财税补不上口子,受惠的人群又不能平衡轨交的投入。国家有了这个考量,也就有了硬性门槛,避免大家乱搞。
按标准算,川内就只有成都了,连经济排名第二的绵阳都还差了一大截。
这时候怎么办呢?
智轨、云轨、巴铁......各种“创新”就来了。巴铁声势浩大全国刷屏,结果被证实为一场金融骗局;云轨说着来了来了,结果连官微都取消了认证;也就我们大宜宾的智轨,还真的开上了路......不过是添堵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