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在山间转 人在画中游 ——访万源蜂桶乡桥坝嘴暨让水坝
蜂桶乡地处神秘的北纬31度,平均海拔1700米。境内群山雄峙,乔灌林木密布。粮食作物则以玉米、洋芋为主,经济骨干项目则以中药材、农特天然特色产品蜂桶蜂蜜、竹笋、岩豆、黑葵花为大宗,乡内盛产天麻、党参、当归、首乌、木瓜等名宗中药材,尤其著名的是蜂桶蜂蜜,已有一千多年的养殖历史。养蜂户运用传统森林养蜂模式,将蜂桶置于天然岩洞,以林中百花为蜜源,经历较长时段,至白露方才割取,是其他养蜂方式不可比拟的,其蜂蜜被盛赞为药蜜。2012年5月2日,农业部授予“蜂桶蜂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经过九弯十八盘的螺旋式上升,我们到达蜂桶乡治蜂桶岩,相传明末清初一宁姓人士在此养蜂99桶而名其集市。1992年蜂桶为万源全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我曾到过这里,专门去了场后的蜂桶岩。是时的蜂桶岩早已没有了蜂桶,代之成为蜂桶场后的靓丽风景。蜂桶岩在群峰兀立之中的石笋下,高高地耸立在集市后。石笋似曾受过天公破击,从左侧看,似乎是一破为二,前大后小,中有几株绿树映衬,萌萌的别样风情,巍巍的煞是可爱。站在石笋下,蜂桶乡集市一览无余。“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静思这一乡之所所在,数十间街房而已,其主要建筑出自“干打垒”时代,真为这“肝胆”、这“一根针”担忧。悠忽24年过去,变化犹如翻天覆地。场头早已下延数里,转过弯则见一座崭新宽敞的学校矗立在眼前。校侧右盘而上,栉比楼房接连老街,老街后的蜂桶岩石笋已经淹没在高大的楼房后,不再有那雄伟之感了。水泥铺成的街道连通外面的世界,宛如一根带线的针连接着“千条线”。当年通向让水坝的宽大人行道已然看不到自何处开始,通向让水坝代之以起的是一条自新学校左侧的水泥路。 打开手机,百度定位,略作计算,从蜂桶到让水坝尚有21公里路程。自邓家梁下湾分路出发,爬过万家坡,经狮子硐下,奋力前行至中坪梁北端沟顶,猛折入朱家槽而盘桓于大水进,翻上天台山下的王家垭,从卫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公路好似一条白色画线勾勒出一幅棱角分明的酷似仙人之足的天然白描。暂停王家垭,这里只有三间土屋,杂草蓬生,一眼就能看出是座早已无人居住的空院,倒是出没在屋后坡上“打竹笋”的几个人给这里带来了些许人气。 歇马台,顾名思义,行人常在此歇息的地方。有趣的是,现在通向让水坝的路却不是原先的老路,而是原来自蜂桶通向井溪的人行大道,歇马台则是这条人行道上往来必经的歇息地。歇马台对岸的锦绣山峰,即是九盘石,《四川省地图》(1981年四川省测绘局版内部用图)载高2297米,系蜂桶与井溪的界山,桥坝嘴河似乎也应发源于斯。九盘石下,沿桥坝嘴河一线村道路边人户渐渐增多,正在晾晒的竹笋,刚刚采回尚未剥壳的鲜笋,晒干打包的干笋,铺满阶沿。被称作山珍之一的竹笋在这里好像一点也没有珍字的含义。 车行少时,徜徉在木瓜花构成的两边花墙的公路上,给人以无比的惬意和舒心。集聚的村落中一面鲜艳的国旗迎风招展,标志着到达了这个村的中心。随车窗望去,桥坝嘴村小校、村两委的标牌进入眼帘。掏出手机,拨通老村主任的电话,真是不巧,他一早去了开县。我们只得继续向让水坝前行。 车笛声响,定中到达。我们朝让水坝缓缓行进。约摸公里许,到达将要拜访的赵氏人家。驻足门前,前面一片不足百亩的较为宽阔的草坪,十来头牛埋头吃草,不时出来铃铛的叮当声,回响在大山之间,飘逸悠远,欢快清脆。问过定中,这就是闻名远近的让水坝。每年汛期到来,暴雨骤降,四面山水集聚于坝子,坝子就成为汪洋一片。雨过天晴,不数日,水则潜注消逝。之所以称为让水坝,就是因为该坝子有让水(潜逝)的功能。据说,让水坝有若干水孔,较大的水孔还是解放前姓宁的地主雇工在水退时修缮过。 伫立桥头,放眼翠绿的群山,环顾崭新的民居,搜寻逝去的岁月,鸡鸭喧嚷,百鸟争鸣,仿觉地浮,浪带天流,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一切都展现自然和谐。我们静静地走到车旁,开门上车,蕴藏着满怀温馨和美,开始了回程。 2016.04.12 05:20 识于南城 2016.06.11 04:18 改定于西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