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必考两门科目,分别是《综合素质》及《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结合我们广大学员的考试情况来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一学科的通过率也不是很高,主要是因为该科目理论性较强,涉及了很多教育学及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为了更好的帮助广大学员顺利通过该科目,以下讲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我们都知道小学教育的基础意义不容忽视,那我们一起来走进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三)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三)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四)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五)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六)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转自中公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