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莫笑清云

[原创·贴图] 《话说营山---营山白塔和杨上容》【长篇连载,实时更新在本帖第二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且他的老家现在还一直在宋道台老屋的地方,所以有机会去那里亲自走访探寻一下。兴许在宋道台的旧居之地,还能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并且我也对龙潭,对传说中的家庙,黑硖石碑,还有那个现在都还一直叫挖断河的地方也很感兴趣。还有宋道台最后吞金而死的龙潭。好久秋凉之后,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营山出过宋道台和两个翰林应该是确有此事的。或许是这两个翰林后来在朝廷犯了啥事情,最后被官府除名未载入正史,或者是意外遗漏的缘故现在才查无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民间《宋氏家谱》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宋道台的家族分布情况,他的祖辈,父辈,兄弟姊妹,后人都有详细记载。家谱对宋时宪的一生也作了详细记载。所以,宋道台之说,也就绝不是人为编撰的虚妄之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再来说说关于营山两个翰林的事情。
营山两个翰林,也是出自于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
两个翰林,其中一个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宋道台。宋道台1753年,蓬州知府丁邦奎推荐他为拨贡。后选为国子监。再后来任海宁道台。不久又提升为江南布政使,乾隆中叶提选为江苏织造使,仁宗嘉庆元年(1796)遭人嫉恨被遭弹劾,死后葬于双林坝。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psb (3).jpg
从《宋氏家谱》里的宋道台墓地原址照片,可以看到宋道台之墓应该在现在双林乡的一村七社,小地名叫宋家坟。应该是千真万确的!
psb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看过记载有宋道台的《宋氏家谱》,但还没有去双林看过宋道台之蓦。
不过根据照片上留下的信息,以后去现在双林乡的一村七社,就可以打听到那里到底有没有小地名叫宋家坟的地方。
如果有知道那个地方的人,如果有双林乡一村七社知道宋家坟的人,请与我联系。
我的电话18990852966
微信号码,就是手机号码。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找到了宋家坟,就知道宋道台的有些情况。
而知道宋道台,也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关于营山另外一个翰林——彭翰林的情况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参与过两次编写这本《宋氏家谱》的宋氏族姓老人给我介绍:他小时,大概八九岁的时候,随族人们一起去过双林坝宋道台的墓地的,宋道台,也可以叫宋翰林的墓地,与彭翰林的墓地是挨在一起的,一前一后。宋道台的墓地在后面,彭翰林的墓地在前面,宋道台的墓地要高一些。这都是这位老人小时去双林坝亲眼所看到过的,他记得很清楚。所以根据这些线索,就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彭翰林的线索来。
就可以知道彭翰林叫什么名字,家里的有哪些后人。
反正据老人讲,彭翰林比宋翰林岁数要小些。小时彭翰林墓地前的石桅杆他都还看见过的,只是后来才毁掉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183438k4h59s95bhbxc5vl.jpg
我把这根石桅杆给那位讲宋道台和两个翰林的老人仔细看过的,他说就和他小时所看见的彭翰林墓地前的石桅杆差不多。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写到这里,空了再继续慢慢说营山双林的两个翰林的故事。
请双林一村七社,知道小地名叫宋家坟和彭翰林的朋友与我联系交流啊!
18990852966
加微信聊哦!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07:2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林乡之所以叫双林,据说就是出了两个翰林。
两个翰林,就是宋道台和彭翰林。
宋道台在宋氏家谱里记载是乾隆皇帝钦点的十八翰林之一,但关于彭翰林,叫什么名字,怎样成为翰林就不得而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07:3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唯一可以得知的信息就是两个翰林死后的墓地都是葬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彭翰林的轶事,也就只能从那座墓地开始追溯源头了。如果彭翰林还有后人在世的话,就总能挖掘出一些蛛丝马迹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营山双林乡之所以叫双林乡,是因为双林那地方曾经出过两个翰林。也正是因为出过两个翰林,所以那地方也就叫双林了。
但具体关于翰林的事情,还没有好好去了解过。
营山人都知道,双林坝,双林乡。
到底是不是与这个说法有关就不得而知了。双林坝和双林乡到底是何时开始就这样叫的,是不是真与两个翰林有关也不晓得了,估计双林本地人最清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双林乡确实现在还搞了一个类似翰林主题文化之类的公园。
好像是这样,但没有去看过。
不晓得那里面有没有收集到关于双林两个翰林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再继续说说我所了解到的东西吧!
据参与过几次《宋氏家谱》编撰的也是目前最了解营山宋道台轶事的宋氏族人遗老吧!
他是民国二十五年生的,他说解放前他大概八九岁的时候,跟着大人(他幺叔)一起去了双林坝的。
那次去是为了彭家屋里与宋家屋里墓地发生纠纷而去的。
据这位老人说,宋道台的墓地是葬在现双林坝一村七社的宋家坟的。他的墓地与彭翰林的墓是挨到的。两座翰林的墓都是一个朝向,那坟地从风水上据说是一个伏地狮子地形,前面远处是一个圆山包。
宋道台先死,他的墓地最早就葬在那里,比后来彭翰林的墓要高一些,二坟相距有一丈多高,一前一后,一高一矮。
两座坟,规模大小都差不多。他小那时都看见过的。
他现在都还记得,坟墓都是后面一个大圆包,前面立有石桅杆,后修了石山,坟前面,有一个外排,外排前面就立的石桅杆。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桅杆,他那时去只看见一根还在。他说有人怀抱那么粗,立起的。上面有一个斗。斗上面是一个大顶子。他那时小,也是第一次去宋道台和彭翰林墓地,但他说是绝对亲眼看见过的。
但他并不知道那石桅杆是啥子,从来没有看见过,所以也觉得奇怪,至今也印象特别深刻。
但隔了一年再去随族人祭拜宋道台的时候,那石桅杆就毁了不在了。 104200jqz7x7jkxjjixutu.jpg 104159j8whzoqjlgyqehyz.jpg 104153d664djrhvgrgdhrs.jpg 104153j6eeegguaf66yefd.jpg 104148blfje0exzeeetjjs.jpg
后来在网上找到他所说的石桅杆之后,才知道是过去取得有大功名的人专门立的一个石桅杆。
把这些网上找到的图片给他辨认,对比,他竟然非常兴奋,觉得特别眼熟,一眼就指定那时他看见的就是这样的石桅杆。只不过就只有这样一根了。
104151v43o36oal6z7oze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过去的石桅杆,也叫石笔。
古有崇文重教传统,封建时期,家族中倘若有人考取进士,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的匾额外,还要在祠堂或周围屋门前竖立石桅杆,以示荣耀并激励后人读书进仕成才立业。据考证,这最早是源自客家人的一种风俗习惯,是客家人为了光宗耀祖,激励后代子孙成才立业。桅杆多在家族宗庙、屋前或陵墓前竖立,一般高约5至6米,最高可达10余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样式,秀才底座凿成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为八角形状。桅杆有石制和木制两种,一般高5至6米。石桅杆(也称石楣杆、石旗杆或石桅樯),是用花岗岩石条凿成方形、圆状石柱,柱上雕刻各种图案,分若干层竖起,貌似船上的桅樯,故名石桅杆,又因像一支笔亦称石笔,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木旗杆比石旗杆要长一些,它镶嵌在两块石柱中间。在封建社会,客家地区有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不管出在哪家都被视为全村、本宗族人的荣耀。中了科举的人可在庙前或屋前或陵墓前竖一对旗杆,在石旗杆上雕凿上姓名、生平和主要事迹,并雕有龙凤呈祥或狮虎相争等吉祥的装饰物。因等级不同,秀才底座为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宫以上为八角形状。木旗杆则把主人的生平事迹和官阶、学位等雕刻在底座的两块石柱上。有些地方把石桅杆称为“石笔”。在封建社会文人要经过科举考试才能步人官场,把笔作为科举应试的象征,文人又以笔为晋升的阶梯,笔是客家人崇文尚学的象征,因而被受到尊崇。客家人竖旗杆目的都是为了光宗耀祖,激励子孙后代成才立业,流芳干古。所以这旗杆是旧时功名的象征,它告知后人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个地方以前曾有人中过科举或当过官,后人为他们歌功颂德而树碑立传,用它来激励后人发扬光大。
古时客家人并没有把旗杆称作“楣”。把旗杆称“楣”的,是江浙一带才有的方言。为求考试顺利,在临考之前,有些家庭会在自家门前自行竖起一根旗杆。这就是当地人称的“楣”。如果中举,就不用把旗杆撤走;反之,就要把旗杆撤下,称作“倒楣”,即倒楣(倒霉)的由来。现在虽然时过境迁,已看不到昔日的景象了,但好些老祖屋的门前还能看到它的遗迹。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恰恰有些意外,就在那几天,忽然有人发照片我,说是在灵鹫拍到一些石柱子照片,但不认识,也不知道是啥东西,只是觉得应该是过去的古迹,问我知不知道。
我后来查证,又结合老人家提到的双林彭翰林墓地前所见过的石桅杆,后来经网上查找资料和经过这位老人的认证,几乎可以断定现在在灵鹫拍到的石柱子照片,其实也是老人所说的双林两个翰林墓地所见过的石桅杆。
以后空了写灵鹫寨的时候,我再慢慢写灵鹫的古迹和故事。
现在我们还是继续说双林的两个翰林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楣杆分为木楣与石楣,举人竖立木楣;进士、翰林竖石楣。木楣以杉木制成,经风吹日晒易腐蚀倒塌,可经官府核准后更换;石楣以花岗岩制成,通常可造得比木楣高,而现在保存完好的皆为石楣。自隋代开始有科举制度,考中举人、进士、点翰林的人,便在自己老家立起楣杆,既可光耀门楣,也能激励其他学子。而秀才、贡生、监生等一般不可竖楣杆。但后来,朝廷也允许贡生以上立楣杆。一般而言,楣杆有三到四节,每一节接合处会有一块方形石制斗拱,基座会有两块长方石柱,中间凿洞嵌住中心楣杆。第一节做成一只石笔的形状;第二节雕刻有“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第三、第四节由两块石柱嵌住,左右石柱各刻有中举日期,中举人的姓名。如果功名越大,柱子则越高,雕饰也越多越精致。石楣杆又称石桅杆,石旗杆或石桅樯,是一种客家文化。当家里有人成功考取功名时,便会立起一根石柱,因此可以从石柱的数量大致了解此家族的威望。相当于现在的学位服或者学位证明书,古时候只有考取了功名,才可以在自家大门左右对称地建造两根桅杆。每根桅杆之上可以套斗,而且套斗的数量是要讲究规矩的,如果仅仅是考中了举人,只能套一个斗,称作“单斗桅杆”,如果考中进士,就可以多套一个斗,称为“双斗桅杆”。当据了解,石桅杆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有所以这种石头桅杆就是荣耀和激励后人读书仕进的作用。文物专家认为,作为古代科举文化的实物遗存,这对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石桅杆,对研究当地的科举文化、家族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封建社会,有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不管出在哪家都被视为全村、本宗族人的荣耀。中了科举的人可在庙前或屋前或陵墓前竖一对旗杆,在石旗杆上雕凿上姓名、生平和主要事迹,并雕有龙凤呈祥或狮虎相争等吉祥的装饰物。因等级不同,秀才底座为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宫以上为八角形状。木旗杆则把主人的生平事迹和官阶、学位等雕刻在底座的两块石柱上。是旧时功名的象征。现在营山悦中、灵鹫等地现尚有遗存,对于这些即将消失的古代遗物,实属珍贵,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好好保护这些即将绝世古物。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说来,这石桅杆至少是可以表明当时埋在这里的两座墓里的主人,当时是取得过不小的功名的。
这与民间笃信流传的翰林,道台之说的身份也是相吻合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