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80|评论: 1

[交流共享] 看完《金沙江畔》,感受颇深,谁说年轻人不能喜欢川剧

[复制链接]

爸妈都属于中重度川剧爱好者,而且有些研究。偏偏我呐,确实没什么兴趣,印象中的川剧总是念个台词都慢拖拖的,高腔高调,可能四川人都不晓得在说个啥,唱个啥。剧本大多也都是些老掉牙的故事,许多剧场表演的川剧,不如话剧生动,没有舞台剧的灯光舞美,目前还看川剧的人群中,中老年人占多数,受众简直少的可怜。
得知四川省川剧院打造的红色革命题材川剧《金沙江畔》要在剧场表演,爸妈想去看,也就陪同他们去看了一场,一开始还抱着可能会在剧场睡着的念头,说实话,看完以后我对川剧有了新的认识。
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039736.jpg
首先题材新了,变得很有教育意义,而且以后的川剧剧本也可以继续往这方面发展,改编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故事。金沙江畔故事讲述的是1936年春,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北上抗日,渡过金沙江,进入藏胞聚居区。国民党反动派假扮红军,掳走桑格土司的女儿珠玛,以挑拨藏民与红军的关系,企图阻止红军,消灭红军。红军因此遭桑格误解,被断粮断水。后经艰苦努力,戳穿白匪阴谋,继续北上的故事。
附上几张网友的高清图。
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059186.jpg
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066028.jpg
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074711.jpg
然后舞美灯光很好,开场就是用3D幕布遮住人群,给人一种红军北上气势磅礴的感觉,并且每句台词,包括川剧中说的帮腔唱的台词,每个字都硕大的在灯箱上展现出来,再也不用担心听不懂看不懂,并且每个场景的背景都不一样,更投入其中观看表演。以前小时候我妈带我在一些地方剧场看川剧,就觉得川剧怎么一个场景布置到底,而且道具还很假,完全没有新鲜感。
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087109.jpg
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098647.jpg
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109524.jpg
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120043.jpg
最后的一个体会是,演员不仅唱得好,演得好,故事情节也不拖拉。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完全没有觉得看不下去,听不下去。刻画的人物性格足够鲜明,音乐性很强,可以隐约看到幕后有一个强大的乐队支撑。乐队内除了传统的十几种川剧乐器,还有大提琴和倍大提琴等。可能是为了让大众接受,我妈说唱腔都变成了普腔,这样一来,就像欣赏好听的歌曲那样,悦耳动听。还有武打、武功、舞蹈这些考验演员基本功的,都颇为精彩,整个剧场掌声连连。
归功于图中强有力的策划团队!
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125858.jpg
华侨城的剧场也不算很小,当晚坐席却所剩无几,虽然现场看到还是中老年人居多。但是当晚坐在我周围几排座位有一批学生让我颇为惊讶,也许他们是被安排来看戏的,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各个都看的不认真,各种嬉笑打闹,可是当台上剧情高潮迭起后,我看到他们每一个人都看的很认真,没有人玩手机,没有人睡觉,都在认真的欣赏。我觉得这都是川剧的一种进步。

http://pic.app.mala.cn/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138561.jpg
http://pic.app.mala.cn/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1488.jpg
http://pic.app.mala.cn/2019090969025991568014394159679.jpg
观众入场时…
川剧发展至今,一直是我们四川一种独特的文化代表,可为什么到现在,越来越少的人看川剧,学川剧,为什么川剧受众越来越老龄化,甚至得不到传承。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宣传部门、艺术工作者多多思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爱护我们自己的文化。对于我来说,看了这样一台戏后,我相信川剧在进步,它可以发展,可以传承,可以让我们更多的人喜欢起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9-10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剧本题材选取好、戏词写得好,唱腔音乐好,演员演得好的新编戏、现代戏,不仅能够受到大多数老中青观众接受並热情欢迎,而且还会常演不衰。为什么十年动乱百戏凋零时新编的所谓京剧“样板戏”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至今仍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剧本内容好,故事情节好。至于其中那些“左”的时代印记,观众有能力鉴别、批判地接受。当下怕的就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粗制滥造、胡编乱写的所谓“新创戏”,将政府的基金银子弄到手,再赠票演出一下,摆一堆花篮热闹一番,找几个笔杆子在媒体瞎吹一通,然后……就只得偃旗息鼓,收刀拣卦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